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远离非议 合资自主品牌意义再探讨

2011年03月31日 13: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月26日,中国轿车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第一车”、广汽本田理念S1在众人的掌声中正式下线了。然而,合资自主品牌这个概念自诞生以来,却一直遭到业内人士的诸多非议。反对它的原因之一是,合资自主品牌充当了外资品牌抢夺自主品牌市场的马前卒,为传统自主品牌的发展带来了生存危机。两会期间,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曾坦言,合资自主品牌的下压让自主品牌面临更严峻的危机。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也曾表示,合资自主品牌的渗透让经济型车居多的自主品牌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市场销量也证明了这一点。2010年,多数合资品牌利润大增,而不少自主品牌却没有完成年初销售目标。2011年一二月份,自主品牌的销量更是大幅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月份自主品牌共销售整车45.69万辆,环比下降35.04%,同比下降4.30%。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月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了3.39个百分点。下滑的原因之一就是上海通用新赛欧等合资企业车型的价格下探。在广汽本田、东风日产推出合资自主品牌之后,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企业也相继宣布要推出自主品牌,届时传统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由于与合资自主品牌价格相当、短兵相接,自主品牌企业多数对其持反对态度。“我认为没必要让合资企业搞自主,否则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海马汽车销售公司吴刚坦陈,海马汽车发展自主品牌的基础得益于与国际品牌的合作背景,以及由此而来的技术和资金。但合资自主品牌更多是基于政策性引导以及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需要等因素,是好是坏需要相关部门认真考虑。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也表示,合资自主是狐假虎威。为了应对其挑战,长城汽车销售市场也更多侧重二、三、四线城市及城乡接合部市场。

  除了打压自主品牌方面的担忧,业内还担心合资自主品牌未来的知识产权归属。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就表示,自己更加关注合资自主品牌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在合资自主品牌里,知识产权是谁的?技术等核心领域的主导权是谁的?如果仍然属于合资公司的外方,搞合资自主品牌有什么用?”

  与他持类似意见的还有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袁智军。他认为,合资自主品牌的核心不是名头问题,而是自主品牌能否自主做研发。自主做研发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储备人才团队,通过自主研发,我们能够形成一批自主研发团队。如果这个团队全是中国人,谁也带不走。只要具备这个能力,不管在哪里,都能开发出产品。

  相比之下,合资企业都对合资自主品牌的前景比较乐观。北汽集团旗下拥有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两家合资企业,其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北汽是先有合资后有自主。合资做得强一些,自主才开始发力。从技术、管理、培养人才方面来看,没有合资获得的资金,很难在较高水平的基础上来发展自主品牌的轿车。“北汽是用合资企业赚的钱来发展自主品牌,如果没有合资企业,北汽发展自主品牌就难上加难。我认为,合资企业做自主品牌有好的一面,北京现代正在做合资自主品牌,北京奔驰没有推出自主品牌的打算,我也不希望北京奔驰推出自主品牌。我个人的意见是,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比不搞强。”

  率先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广汽本田,更是非常看好合资自主品牌的前景。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表示,过去20年的合资过程中市场换技术并不成功。市场换技术不是简单的换,需要去引进、消化和吸收,需要有合资企业的载体,以及自己的研发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才有利于合资企业培养人才、建设队伍、建立研发体系和积累经验,得到我们想要的技术。“我觉得合资企业自主也是一种创新,广汽本田会坚定地走这条路,并且用自己探索到的经验来供业界借鉴。”

  他举例说,当广汽本田研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始着手开发理念S1时,才发现在研发领域自己只是一个小学生,几乎什么都不懂。后来在外方的指导下,经过三年艰苦开发,广汽本田研发团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流程,积累了自己的研发数据库,并且创立了部分研发标准。“接下来中方研发团队将承担更多的工作,直至彻底丢掉‘拐杖’。”

  可以看出,对合资自主品牌很难用一个好或坏来点评。从市场来看,合资自主品牌对自主品牌的挤压已经到来,这必将逼迫自主品牌提升产品品质、调整营销思路,乃至一部分自主品牌企业的洗牌。从技术层面来看,一些不具备研发能力的合资企业,通过打造合资自主品牌逐步形成中方主导的研发能力,培养一批本土化研发人才,比一味引进外方现成产品要好得多。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合资自主品牌外购了外方轿车平台之后,只能短期内在一个细分市场带来经济效应,不能从根本上增加国内汽车的研发能力。如果想进军更高端市场或者更低端市场,可能还需要向合资企业外方购买各种产品平台,外方如果不卖,中方可能要一切从头再来。“合资企业追逐自主品牌是正确的,但不应该像当前这样急躁,品牌积淀不可一蹴而就,购买别人的旧平台来开发也不是长久之计。最可取的做法就是将购买来的平台充分消化吸收,弄清精髓后再发扬光大开发合适产品。”

  过去20年市场换技术的失败说明结果总是背离计划初衷。在合资自主品牌队伍逐渐壮大的未来,能否保证合资自主品牌培养出中方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团队,而不是重演一出“合资自主换技术失败”的悲剧,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人士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