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广州治堵方案昨日揭盅 暂不征收拥堵费(2)

2011年08月02日 11: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州私家车增速超京沪

  治堵方案显示,截至今年5月,广州市机动车拥有量达222.3万辆,其中小客车拥有量为143.8万辆。近5年来,广州私人小客车年均增长率已经高达22%,超过了北京和上海。而交通部门也表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13年广州交通拥堵范围将扩大至大部分中心城区,主干道平均饱和度预计将达到0.9以上,平均速度低于每小时20公里的道路将大于60%。

  因此,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早在去年9月就组织专家咨询会,对中心城区如何“治堵”进行了论证。今年1月,治堵方案的讨论稿和征集意见稿先后出炉,经过专家研讨论证、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等多项程序和反复修改,治堵方案在上月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并在昨日揭盅。

  治堵方案提出,广州将用3年的时间,通过30项措施,重点发展公共交通,缓解中心城区交通节点拥堵;用5年的时间促进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心城区干道车速将保持不低于每小时25公里,到2015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要达到65%。

  “限公车”表述空洞 委员失望

  有人大代表表示,即使将“限公车”写入方案,执行起来也有难度

  从不置一词到明确限制,再到笼统表态,治堵方案对公务车管理和限制,经历了一个奇特的轮回。针对最终公布的治堵方案中未再提及限制新增公务车,有广州市政协委员表示失望。

  “限公车”态度反复

  今年1月9日,治堵方案的最初版本——— ——《亚运后广州中心城区缓解交通拥堵方案(讨论稿)》在市政府网站公布。对公务车的管理和限制措施只字未提,引发市民和网友的热议。在连续多日的讨论中,“为何不限公务车”成为市民和网友热论抨击的焦点话题。更有媒体爆出相关数据,保守估计,目前广州的公务车数量应接近20万辆,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80万辆)的11%。不少声音批评说,治堵不能“只让州官防火,不让百姓点灯”,政府应该为限制机动车使用作表率。

  1月23日,修改完善后的《广州中心城区缓解交通拥堵方案(征求意见稿)》出炉,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顺应民意,增加了对公务车的管理措施。此稿明确指出,机关单位公务用车配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到2015年,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并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

  而在昨日公开的最终方案中,这些表述被全部删除,只剩下了“机关单位公务用车配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积极采取措施,严格规范公务车使用管理。”这么一句空泛的表态。在昨日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为何会有这样的修改,但出席发布会的广州市交委负责人并未作出回应。

  不限指标也要限费用

  对于这一变化,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表示失望“看看上下班高峰,路上跑的有多少是公务车,而且有时还要接送领导家属和小孩,公车私用、滥用所引发的民怨已经相当大了。”韩志鹏认为,从治堵的技术层面讲,限制公务车数量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它从源头上减少了交通行为的发生。“虽然公车安装GPS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公车使用,但减少数量和降低配置才是最根本的,也是百姓最希望看见的结果”。因此,韩志鹏认为治堵方案应该写上在一段时间内限制公务车总量。

  韩志鹏坦言:“我不敢奢望广州公车数量比达到香港的水平,但起码希望那些‘股长屁股也冒烟’的情况不要再发生。”但可惜的是,据韩志鹏了解,实际上今年已经有个别单位的公务车数量增加了。“如果说官人要配公车才能好好工作的话,那么普通员工呢,为什么他们不需要公车也能顺利完成任务?”

  一向关注公车改革的市人大代表卢启明则认为,治堵方案删掉限制新增公务车措施并不稀奇“实际上很难操作,就算写进去了,到头来可能也是执行不了。”他表示,假如根据现在的改革需要,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可能要新设一些部门,就必然要配公车。

  卢启明认为,焦点不在于新增了多少公车指标,而是要通过规范管理减少公车私用、降低公车费用。卢启明认为,虽然公车加装GPS的措施非治本之策,但黄埔试点的效果很好,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执行,广州的公车费用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南方日报记者 陈邦明 刘静 袁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