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专家会诊深圳 难治城市拥堵“癌症”

2011年08月18日 10:0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深圳人期待了几年的大运会总算是开幕了。记者日前在大运会场馆巧遇一位来参赛的英国运动员,他称赞深圳的交通一路畅通,“真棒”。而一些有车族更是戏言称,大运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精彩的同时,这些天深圳人也仿佛像过大年似的开心,外出开车竟然不用受堵车之苦了。“不堵车”却成了正在举行的大运会带给深圳市民实实在在的实惠。

  大运会期间,深圳超过40万辆机动车申请停驶。据了解,“绿色出行”倡议发出后,深圳市民对政府的开放姿态给予了积极回应。截至目前,申报停驶机动车总量已经达到41.7922万辆,加上禁行的30万黄标车,全市减少的上路的车辆超过70万辆。因为大运,一场绿色出行就改变了深圳的观念。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表示,借助筹办大运会赛事,深圳提升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市管理,改善了人民生活。这体现在大运会期间,深圳不再堵车了。然而,演绎大运会精彩的深圳,更期待大运会之后的深圳,交通也畅通无阻。

  汽车密度居全国第一

  深圳的机动车拥有量仅次于北京,与上海差不多,已超过广州,更是超过香港接近1倍。深圳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每年却以超过20%的增幅增长,使得深圳交通压力不堪重负。

  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深圳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70万辆,汽车密度居全国第一。事实上,加上每日入境、过境的外地牌照车辆,目前在深圳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总量已超过190万辆,现有路网的交通承载力已经逼近极限。深圳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按深圳现有道路计算,全市汽车保有量的极限值在210万辆左右,即使未来深圳机动车保有量按年均10%的较低水平增长,2-3年内路网承载水平也将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记者了解到,深圳全市道路总长不足6000公里。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假如把深圳所有的汽车都开上街头首尾相接,可以从深圳到北京排上一个来回。“深圳所有道路连放置它们的空间都不够,更不用说能正常行驶了。”一位交警对记者说。

  而最具讽刺的是,曾经是深圳一位主管交通的副市长,赴深圳龙岗区调研,晚上17时半左右结束调研,18时进入龙城街道,本想从龙城绕上水官高速,却体验到大面积交通拥堵的情形,前后堵了3个小时,21时多才脱离困境。亲身经历了深圳堵车严重,为此,这位副市长也为堵车向市民道歉。

  “开车开不动,坐公交车也坐不动。”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也曾狠批深圳的交通现状,“行驶在深圳路面的车辆达到了190万辆,而深圳的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而且一半是山体。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占全市小汽车保有总量的87.5%。这也就是说,深圳九成小车为私人所拥有。因此,深圳要大力发展公交事业,让市民出行更为方便、更为舒适,是解决深圳未来交通的出路所在。”

  市民的“三个最怕”

  司机“最怕节假日”。节假日密集,是深圳全市压力最大的时刻,市民抱怨最多的就是交通拥堵。从滨河到北环,从深南到笋岗,从关内到关外,无处不堵。一位出租车司机说,他是开出租车,一方面盼望节假日,一方面又害怕节假日。就在大运会前夕,他的车在北环路上堵了几个钟头,黄金时段的生意都没得做了。

  上班族“最怕上下班”。“没有最挤,只有更挤。”提起深圳的公交车,家住梅林二村的万女士在深南路万象城上班。她一肚子怨言称,上班高峰,本该50分钟就可以到达的却要花一个多小时,而想找辆不挤的公交车确实难,别说有位置了,能挤上去就算是万幸。如果自己要是有经济能力,也会选择买车,因为公共交通无法满足自己出行需求,不能提供舒适快捷的服务。

  有车族“最怕停车”。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的停车位目前不到70万个,停车位缺口超过80万个,5年后全市停车泊位缺口将超过100万个。“一位难求”是对深圳停车位的生动写照。

  深圳政协委员郑汉彬曾建议,深圳治堵首先要减少公务车的数量,并尽快改造深南路,减少红绿灯,提高通过能力。他认为,虽然道路改造会造成短期内拥堵更为严重,但决策者必须有长痛不如短痛的战略意识,痛下决心,付诸实施。委员陈显康提出深圳要努力学习香港,重视道路长远规划。他说,香港注重道路长远规划,确定合理交通结构,将城市土地使用、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综合考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建议深圳市注重道路建设全盘考虑、总体衡量、搞好规划,从根源上避免发生道路瓶颈问题。在基础建设上,可针对市区断头路、瓶颈路段、易堵路口路段等现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规划改造,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其次,加强道路交通科技建设,如建立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高峰交通路段安装设置信息诱导屏,滚动播报路况信息,诱导车辆择优线路行驶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吕思言】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