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自主品牌汽车遭遇"生死劫"?高端难攻 低端难守(2)

2011年08月25日 07: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北京实施限购政策以来,已有多家自主品牌经销店相继关门倒闭。从去年起,合资自主品牌风起云涌,广汽本田理念、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日产启辰等陆续推出。这些车型以合资企业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价格,对真正的自主品牌车型进行围剿。

  另一方面,在逐渐退出一线城市的同时,自主品牌还面临着合资企业对三四线城市的进攻。“渠道下沉”是很多合资品牌今年的工作重点。无论是大篷车下乡、巡展,还是在三四线城市设立二级经销店、快修店等,合资品牌正在快速地将触角伸向原本属于自主品牌的边缘地带。

  低端市场难守,却不得不守,只有守住这块阵地,自主品牌才有向上发展的支撑点。

    高端市场难攻

  品牌高端化是大势所趋,也是自主品牌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久前,奇瑞推出瑞麒G6,售价18.98万~25.98万元。这个价格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同时引发了一场外界对于自主品牌是否应该如此高端化的讨论。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品牌目前遇到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自主品牌不务实和盲目乐观分不开。

  外界的悲观情绪并非没有道理。作为自主品牌的领头羊,奇瑞是最早进行战略转型的企业之一。2007年,已经实现第一个100万辆的奇瑞提出了“战略转型”,加大研发力度,希望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提升品牌形象。此后,奇瑞一直以“工程师文化”著称。然而,理想向左,现实向右。“战略转型”后,奇瑞的销量开始大幅下滑,市场份额也节节萎缩。

  要品牌还是要销量,这是摆在奇瑞面前的难题,也是摆在所有自主品牌面前的难题。去年年底,瑞麒G5以最低14.28万元的售价,宣告奇瑞正式向中高级车市发起进攻。上市之初,奇瑞曾高调宣称,G5的年销量至少在3万辆以上。然而,直至今日,大街上仍难觅G5的踪影,G5的销量更是如商业秘密般从未被提及。

  在G5出师不利的情况下,奇瑞仍然勇敢而执著地推出G6,不得不说勇气可嘉。从事汽车行业的人都清楚,品牌只有坚持,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对于奇瑞来说,发展路径也许有失误,但失误不在于对高端化持之以恒的坚持,而是产品线过于混乱、营销模式过于保守等。

  近期因高端化同样饱受争议的还有上汽荣威品牌。由于背靠上汽这棵大树,荣威品牌从诞生之日起就含着金钥匙,再加上产品给力,荣威一直是自主品牌中产品溢价能力最高的,并被看做是自主品牌向高端发力的代表。然而,今年以来,荣威的销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于是,有人开始质疑,荣威的光环是否已经褪去?自主品牌高端化这条路到底能否走得通?

  8月上旬,荣威W5携最低17.18万元的售价上市,对这个问题做了最好的回应。荣威品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在销量上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荣威不会打价格战,以价格来换取销量。“自主品牌向上的路确实艰难,但正因为艰难,我们才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众所周知,在自主品牌高端化的过程中,产品品质和服务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和基石。如何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确实是每个自主品牌车企必须考虑的问题。事实上,说所有自主品牌都遭遇发展阵痛是不确切的。上半年,与比亚迪、奇瑞和上汽等企业的下滑相比,长城汽车累计销售23.8万辆,同比增长39.9%;江淮乘用车销售13.7万辆,同比增长44.2%;吉利汽车销售21.3万辆,同比增长9%。

  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就能逆市前行呢?汽车分析人士钟师认为,自主品牌要突破品牌天花板,就必须要做好自身的产品升级和服务升级,走出一味把车型做大的误区,做好每一款车型的品质和服务,要能够推出精品,改变自主品牌在消费者眼中的低质形象。话虽如此,做起来难度却很大。从长城和吉利的经验看,在做好品质的同时,稳步提高价格是上策,这样既能有效地提升口碑和美誉度,又不会对销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合资品牌一手遮天的中高端市场,自主品牌要向上突破是非常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点点侵蚀,先突破“10万元天花板”,在获得销量和口碑的双丰收以后,再慢慢往上走,期待一口吃成胖子只能是痴心妄想,搞不好反而容易葬送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老本钱”。当然,此法不适用于本身起点就比较高的上汽荣威和一汽奔腾。

  高端市场难攻,却不得不攻,只有进攻,才能为自己赢得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黄少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