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汽车产销增速创10年新低 工信部明确政府不救市(2)

2011年09月15日 07: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主品牌当自立

  呼吁政府救市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从去年年底北京实施限购政策以来,自主品牌就成为政策最大的“受害者”。紧接着,随着购置税优惠和汽车下乡政策的退出、合资品牌下压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品牌车企面临一个个新的挑战。近日,财政部建设司处长向弟海明确表示,政府打算提高节能车型补贴的标准,入围产品的平均油耗门槛将由6.9升提升至6.3升,这就意味着政策调整后,将有70%的补贴车型被踢出局,这些车型多数是自主品牌。

  也就是说,唯一有利于自主品牌的政策马上也变成了不利因素。“限购政策实施以来,由于摇号购车不易,北京消费者购车趋于更高排量,尽管这并非政策的本意,但限购政策确实起到了抬升合资品牌销量的实质性作用。”董扬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场自主品牌车型的销量下降了六成,下半年这种销售颓势还将继续。“目前,自主品牌车型在价格方面的下降空间已经很小,尤其是低端车型,如果进一步降价无异于慢性自杀。”

  “在这个状态下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保护自主品牌的措施,最好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政府给适度的支持。”董场说。

  徐长明认为,对自主品牌的下滑要一分为二去看,一方面是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正常因素,前两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自主品牌增长太快了。“随着合资品牌规模的扩大、生产流程的优化,自主品牌的相对成本优势被削弱,且合资企业在搞自主品牌,对已有自主品牌形成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让自主品牌发展起来,没有保护措施是根本不行的。”

  外界对于出台自主品牌保护措施的呼声一直很高。有观点认为,政府官员应该带头乘坐自主品牌车型,公务用车应向自主品牌倾斜;也有观点认为,应对自主品牌车型进行减税……然而,此次工信部官员明确表示,不再出台汽车行业鼓励政策,相当于给自主品牌泼了一盆冷水。

  自主品牌当自立,“不救市”的明确表态,断了自主品牌的所有念想。如何摆脱过分依赖政策扶持,增强市场竞争力也成为自主品牌车企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汽车强国之路仍很漫长

  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是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和发展的终极目标。“如果讲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要成为一个产业的强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认为,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有三个突出的标志:一是必须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强势的集团,包括整车集团,也包括零部件企业;二是必须有强势的品牌;三是一定要建立起全球的营销体系。

  依照这一标准,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华信汽车产业研究总监郎学红表示,强国之路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这10年时间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取得很大进步。但也有观点认为,10年时间并不足以让中国拥有2~3个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从目前的情况看,自主品牌向高端发力普遍受挫,而随着合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自主品牌也越来越难有出头之日。

  然而,正是因为难,所以更需要坚持。张小虞认为,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自主创新体系,是自主品牌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未来5年里,中国汽车产业应从过去注重数量的积累,更多地转向注重质的提高。而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同时,政府应更加重视汽车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

  “市场大小是由国际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但是能不能做好做强,是由中国汽车产业自己决定。”张小虞提醒,中国汽车这两年的飞速发展,让一些企业和专家沾沾自喜、盲目自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汽车市场的回调是好事。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才能奋勇追上。“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离不开自主品牌的发展,但是,自主品牌只靠政策是活不下去的。”

  蜕变,是自主品牌必须经历的阵痛,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无法回避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产品、一个企业要靠政府的扶持鼓励,这个产品、企业在下一步的市场竞争中肯定生存不下去。”张小虞称,中国汽车工业走到今天,国家不限制就是鼓励,不需要再有什么鼓励的政策。“我们要靠市场,靠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展汽车产业,这样汽车产业才有生命力。在政策的羽翼下生存的企业和产业,是没有希望的。”(黄少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