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宝马发布系列重大部署 将在中国建立发动机厂(2)

2011年11月24日 10:3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一访谈·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

  宝马实现与中国市场的深层次融合

  在2011广州车展前夜,宝马公布了在华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可以看出,宝马对于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宝马国产发动机是为了实现与中国市场的深层次融合。

  史登科博士30年前来到中国,并在北大留学学习,这样的经历使他更了解中国市场。

  新车型应用国产发动机

  问:发动机国产在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将会运用到哪些车型上?

  答:全新 BMWTwinPower Turbo直列4缸汽油增压发动机将在沈阳生产,这是宝马第一次将发动机的生产带到中国,它代表了宝马最新的、最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其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宝马不仅仅是来中国生产产品,更是为了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而发动机的国产是宝马实现本土化生产整车之后,再一次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目前,我们暂时不会宣 布 全 新 BMWTwinPowerTurbo直列4缸汽油增压发动机具体的产量规模,但不难看出,如果专门为本地化生产建立发动机厂,那将不会是一个小的数目。首先,明年的新国产车型搭载这款发动机。在2012年以后的新车型上,也会有应用这款发动机的机会。

  问:宝马明年在中国汽车市场会有一个怎样的表现?你有一个什么样的期待?

  答:当然这个首先要取决于整个市场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超过市场的增长,要跑赢大市。我们明年会有新的产品引进,新的工厂投入生产。这间工厂将在生产领域树立一个新的标杆,这是BMW在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工厂。今年我们的供应并没有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消费者来买车的时候可能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这也是受限于我们全球产能的局限。明年这个情况会得到显著的缓解,每个经销店所能供应的车辆的数量会有所增加。

  宝马今年销量稳超20万

  问:您对明年汽车市场的走势是一个什么样的预测?

  答:今年的业绩很好,我们全年肯定会超过20万辆的业绩,跟去年比是一个显著的增长。明年汽车市场还会有增长,但是增幅可能不如今年这么显著。

  问:2009年宝马在中国销量是9万辆,今年超过20万辆,这期间跨越10万辆。除了市场环境好,宝马在哪些方面做得最成功?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经济在降温,整体市场走下坡路的情况下,你认为宝马以后会持续保持这种快速的增长吗?

  答:除了整体市场环境的积极影响之外,宝马能走在最前面,得益于宝马始终将品质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在2009年,还是现在,我们一直强调质量的重要性。虽然我们重视数量增长,但是要取得可持续的增长,我们认为质量是基石。只有保持良好的品质,才能够不断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获取一个好的市场份额。

  问:从明年开始宝马5系长轴距车要出口到世界其他市场,这个战略是不是也立足于过去而制定的战略?

  答: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样的,我们看到我们全新5系长轴距版轿车,在中国市场极其成功,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以外的市场,这样的产品也可能会取得成功。全新5系长轴距版轿车的出口,一开始数量不会很大。我们要测试市场的反应,了解适应具体市场的情况,可能是在中东或者亚洲某些市场看一看。整体市场对全新5系长轴距版轿车的需求增长很大,我们也需要考虑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

  宝马在华南已超过奥迪

  问:宝马如何规划华南市场?有没有什么指标来评判成功与否?

  答:中国东部区域,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南方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最领先的区域,在未来这里会出现特别大的汽车消费的群体,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区域会有显著的增长,而且在这些地方实际上BMW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奥迪。

  在豪华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地方,我们所要获得的市场份额就要高一点。所以,我们对华南市场非常重视,在这里设立了南区办公室,我们还会继续关注和重视华南的市场。

  问:宝马在整个中国市场追赶超越奥迪有没有一个大概的时间表?

  答:我们一直在贯彻稳健连贯的战略。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超过整体市场,如果你能持续地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终究有一天就能成为第一。目前来看,我们的市场份额逐年在增加,有的品牌市场份额出现下滑,但是总量跑在我们前面。现在大家都有很多的规划,都在实施一些举措,包括扩大产能等,这个时候很难对未来作出一个清晰的预测,我们只能说我们对于过去的表现还是满意的。最后我想补充一下,在商业发展过程中,销量并不是一切。

  (记者刘磊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魏巍】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