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跨国车企抢滩广州车展 新发车型创纪录

2011年11月27日 18:5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车市在2010年产销量冲上1800万辆成为全球汽车第一产销大国后,2011年却遭遇了一个急刹车,增速急剧回落,明年中国车市的走势牵动着国内甚至全球车市的神经。正在此间举行的广州车展,被称为中国车市全年的收官之作,其间透露的种种信息显示着明年车市引人关注的五大趋势。

  中国车市在低速增长中调整

  今年以来,在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部分城市限购,以及节能补贴标准的提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汽车市场迅速由热转冷。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全国汽车行业产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503.41万辆和1516.06万辆,同比增长2.66%和3.15%,而这一数据在去年和前年同期则分别超过30%和40%,今年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31.34和31.85个百分点。

  大多数业内专家认为,明年车市仍将维持低速增长的态势。“明年我并不认为会有任何利好政策出台来刺激汽车消费,因而明年车市不会有太大的发展。车市前两年受政策刺激影响,车市销量增速过快,透支消费需求。明年政策没有大的调整,依照目前行情,车市可能依旧低迷。”资深汽车业分析师贾新光指出。

  但也有专家对明年车市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冯兴亚认为:“中国市场年产销已达到1800万辆,这么大的基数,要连续维持高速增长不太现实。如今,增速回落是正常现象,也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更是车市调整的黄金时期。对明年车市,我持乐观态度,关键是要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产品。”

  全球新车争相登陆中国掘金

  “新车效应”始终是促进车市销量的催化剂,因而许多厂商都会在每一年通过投入新的车型来争抢市场蛋糕。但与过去相比较更加突出的特点是,随着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崛起,全球车企越来越高度重视中国车市,许多知名跨国车企都争相将最新的技术与车型投入到中国市场,这也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多地享用到高科技的新车型。

  这一特点在本届车展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知名跨国车企都纷纷将首发车型放在广州车展上发布。据统计,本届车展上共有30辆全球首发车、其中在亚洲首发的有13辆,均创历史新高,而各大汽车厂商发布新车型的总量也再创下历史记录。

  合资自主跃跃欲试势不可挡

  目前,中国车市多了一股强劲的力量,这就是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车型。国内已经有广汽本田、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日产等合资车企推出自主品牌产品,后续还将有东风本田等也将加入到合资自主品牌行列。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是第一个“合资造自主”的吃螃蟹者,其生产的自主品牌理念S1于今年4月份正式上市,在不到7个月时间内累计实现2万台销售,在车市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表现十分理想。广汽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指出:“中国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与外方合作,已积累了丰富的研发、人才、销售等经验,能够生产出质量优质、性价比高的自主品牌车型,因而,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开始走向合资自主之路,这必将成为促进中国车市发展一股强劲的力量。”

  自主品牌艰难生存优胜劣汰

  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节能补贴标准的提升等,自主品牌车型“受伤”最重,因而今年增速下滑也较明显。而明年随着一系列合资自主品牌的全面发力,合资自主品牌与民族自主品牌之间将展开全面竞争,自主品牌车企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环境,命运各异。

  部分自主品牌将继续通过价格下探、渠道下沉等策略,避免生存空间被挤压,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将面临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而与此同时,有的自主品牌则在强化传统经济型车之外,务实地向高端市场挺进,表现十分出众,成为中国车市中被看好的新生力量。如在本届车展上,广汽乘用车公司在传祺车型的基础上,又将首款SUV车型传祺GS5在广州车展全球首发,受到广泛肯定和好评。

  新能源车缩短进入家庭距离

  在本届车展上,通用汽车、比亚迪、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多家汽车企业都明确推出了针对私人消费的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在高油价时代,推动新能源汽车进入家庭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消费者消费取向。然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要进入私人消费市场,首当其冲的障碍就是高价格。如一款30多万的电动车,只能获得国家6万元的政策补贴,而进口的电动车则没有任何政策补贴。因而,新能源车要缩短进入家庭的距离,除了厂家推动外,更依赖于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意见等,新能源车进入普通家庭值得期待。(记者 陈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