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入世十年:用车主故事勾勒汽车带来的改变痕迹

2011年12月16日 11:44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2001年到2011年,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可谓天翻地覆。车型从少之又少到百花齐放,消费者买车时尽可以随意挑选;汽车配置越来越丰富,车之于人已成为家的另一个所在;汽车价格逐渐下沉,2001年买一辆桑塔纳需要20万左右,如今桑塔纳的价格已不到10万元;汽车售后服务也日渐完善,人们再也不用为买车之后的问题发愁了。在入世十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车主或资深汽车人,用他们的故事来勾勒汽车带来的改变痕迹。

  人物1

  王女士 38岁 合资企业员工

  王女士在南京鼓楼区一家国企工作,2000年她花了12万元买了一辆白色的富康,那种车型如今早已退市。王女士说,她是单位第一个买车的人,当年的12万元足够在南京市中心买一套60多平米的二手房了。

  让王女士心疼的是,新车刚买回一个星期,由于技术不熟练,倒车的时候蹭到一棵树,车门被刮掉了一块漆。她把车开到修理厂,居然花了700多块钱,心疼的啊!没想到,没过多久王女士的车子居然又被人撞了,车后灯都被撞破了。她吸取上次的教训找到了保险公司,没想到保险公司狮子大开口要价1500元,在她的抗议之下,保险公司返还了她300元。王女士告诉记者,那时保险公司非常不规范,本来修一个车灯300块钱足够,可是定损员乱开价,多挣的钱都被他们塞进了自己的腰包。

  尽管遇到这样的烦心事,但王女士觉得,那时开车还是很愉快的。一是路上不堵车,刚上路时她经常熄火,但即使在路口连熄两次火错过两次绿灯,后面的人顶多按几下喇叭表示抗议,不像现在,一旦熄火后面立马堵得一塌糊涂。二是停车方便,王女士说,2001年左右有车的人非常少,车子开出去从不担心找不到地方停车。三是油价便宜,当时汽油一升才2块多,加一箱油150块钱可以用半个月。

  人物2

  赵先生 54岁 媒体从业者

  赵先生70年代从部队复员进了汽车修理厂,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又先后从事汽车外贸、汽车广告等工作,和汽车打交道几十年了。

  2001年中国入世时,赵先生正从事汽车广告的工作。他告诉记者,那时江苏省内汽车4S店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是汽车大卖场,南京东方城、新庄等地有几个。汽车卖场一般就是老板租一个门面,摆上几辆汽车,什么牌子的都有,和现在的服装大卖场差不多。

  据赵先生介绍,2001年左右最流行的汽车是“老三样”:捷达、富康、桑塔纳,那时车型非常少,不像现在有这么多选择。90年代汽车销售还没放开,只有江苏省机电和南京市机电这样的单位才有采购资格,到2001年左右,汽车市场已经放开,但汽车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仍是可望不可即。直到2003年左右,汽车4S店才开始大量发展。

  赵先生还清楚地记得,2001年左右1.6排量以下的车子还很少,而且车子以手动挡居多,一般买的车都是裸车,安全气囊、ABS防抱死系统、智能感应车门、全景天窗、加热电椅什么的听都没听过。2003年左右,东风日产的阳光和蓝鸟,一汽大众的宝来和高尔夫都是高档车,一般人是买不起的。他回忆道,2003年一位朋友托他买车,跟经销店约好上午去选车,结果朋友上午有事耽搁了,下午到店之后,原本只需加3万元的雅阁必须加35000元才能买到了。

  人物3

  薛女士 33岁 医药公司员工

  薛女士2005年买了辆伊兰特,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这辆车的价格是109800元,4S店帮她加满了一箱油,共收了11万。据薛女士回忆,当时最流行的汽车是伊兰特、别克凯越、海马福美来,人称“新三样”。

  薛女士告诉记者,她在买车之前先加入了西祠车友会,在车友们的推荐下最终选择了一辆银色的伊兰特。当年银色汽车非常受欢迎,而蓝色是当年最新流行色,薛女士说,当时伊兰特车友会共有200多人,很多人的车子都是银色,老大的车则是蓝色。她还告诉记者,当时能买得起伊兰特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钱有闲的小资阶层,车友会经常组织自驾游之类的活动,参与率非常高。薛女士那款伊兰特如今的售价是8万多元。

  据薛女士回忆,2005年左右车型已经很丰富了,国内自主品牌之中,奇瑞已有旗云、东方之子等车型在售,吉利当时还是新秀,卖得最多的车型是美日的,号称“中国第一跑”的吉利美人豹也已上市。

  说到开车停车,薛女士深有感触。当年她在南京市中心的国信大厦停车,一天只需4元;后来转到金陵饭店附近,一个月大概100多元;如今一个月600块钱在新街口也难找到一个停车位。薛女士坦言,2005年路上有时也堵车,但从没像如今堵得这么厉害,“当年是技不如人开不过人家,现在呢,技术比人家好多了,依然开不过人家,马路上不讲规矩的人太多啦。”(付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魏巍】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