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站在1万亿斤台阶上——我国粮食生产七连增启示

2010年12月18日 08:2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颗粒归仓,又是一个丰收年。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0928亿斤,实现连续7年增产,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粮食“七连增”,极不平凡。汶川特大地震、雨雪冰冻灾害、罕见的干旱、洪涝,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蔓延、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走过灾难,走过困难之年,走过复杂之年,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始终把粮食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亿万农民辛勤耕耘。

  我们稳稳站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2007年重上1万亿斤,达到10032亿斤,2008年实现10574亿斤,2009年10616亿斤,2010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928亿斤。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民钱袋子鼓。保供给、保物价、保民生,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手中有粮”夯实基础,赢得主动,为我国圆满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根基。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金色的谷穗映衬着农民的笑脸,希望的田野铺就一条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之路。

  政策稳定人心稳,强农惠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增添农民种粮动力

  秋粮收购时节,河北安新县金谷仓粮库。同口镇北曲堤村种粮大户吕艳桥说:“这几年,政府托市,俺们心里托底,农民都拿种粮当回事儿了!”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支农力度最大、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95%的粮食自给率,必须稳定1万亿斤的生产能力。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万亿斤,达到10091亿斤,1998年再创10246亿斤,1999年守在10168亿斤。但随后4年粮食产量连续下滑,2003年降到8614亿斤。

  粮食生产亮起“红灯”,保粮食就是稳全局。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以加强“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向全社会发出强烈信号:反哺农业,稳定粮食。

  “破天荒”的政策出台了。近年来,中央扶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政策,实现了从“取”到“予”质的转变,做足了“加减乘除”文章。

  ——做减法,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

  ——做加法,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制度,“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5亿元;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亿元。

  ——做乘法,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制度和重点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

  ——做“除法”,支持专业化服务队、专业合作社,降低家庭经营成本和风险。

  好政策是“定心丸”。“多予、少取、放活”,支农措施出台之密集、针对性之强、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而且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极大调动了各地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土地又成了香饽饽,撂荒地不见了。2004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连续7年增加,今年达到16.5亿亩,比历史最低点2003年的14.9亿亩增加了1.6亿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加最快的时期。

  60年国庆之际,河北灵寿县青廉村老汉王三妮将自费铸造的“告别田赋鼎”捐献给中国农业博物馆。这只鼎,见证着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终结,镌刻着亿万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的真心拥护。

  反哺农业,加强基础,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全国上下一盘棋。“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地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增粮千亿斤目标,狠抓政策落实,千方百计挖潜增效。粮食生产关键时节,防灾减灾紧急关头,上级领导奔走一线,基层干部蹲守一线,农技人员驻扎一线。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产,湖南拿出2000万元,每年奖励20个县,推进水稻“单改双”;山东开展“粮王大赛”,奖励种植大户拖拉机和小轿车……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中国特色的田园四季歌。

  七个一号文件,七年连续增产。而且,粮棉油、肉蛋奶、蔬菜水果生产全面发展,供给充足,有效满足了城镇化、工业化迅猛发展的需求。

  大地的丰收,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巨大成效,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辉煌成果。

  科技进步促转变,科技创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甘肃干旱,70%旱地,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而且蒸发量大。

  近年来,一项“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引起全国北方旱作农区的高度关注。以前是单行覆膜,现在改成双垄一起盖上,垄沟里种玉米,保温、保墒、集水、压草。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改进,玉米增产30%,亩产500公斤。真了不起!

  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说,“十二五”期间,甘肃5年增粮50亿斤没问题!

  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各地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正积极寻求增产增效新的突破口。

  著名玉米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说,粮食增产不能走扩大面积、广种薄收和破坏环境的道路,而应该走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产之路。近7年来,我国玉米生产保持较为强劲的上升势头,在粮食总产增产的份额中,玉米占了一半以上。

  千里万里稻花香。2010年超级稻推广1亿亩,占水稻面积的近1/4。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9年期间,超级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种植约5亿亩,覆盖长江流域、华南和东北稻区。超级稻新品种大面积亩产达到600公斤,比普通品种增产50公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水”和“土”同时报警:7年间,耕地平均每年减少400万亩,淡水资源供给从南到北全面趋紧……淮河、黄河、海河、辽河地表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海河流域比70年代减少41%,尤其是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表水不足,地下水枯竭,已经构成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双重压力。农业增产增效,必须从依靠物质投入为主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发展路径上来。

  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一直没走出“两丰一平一减”的周期循环。这次“七连增”,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打破了这一循环。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五”末的48%,提高到目前的52%,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和物质等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

  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构建,良种良法支撑粮食增产。6年来,全国从2005年主推的50个品种20项技术扩展到2010年的150个品种、80项技术,全国800个示范县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已经超过95%。河南省建立了300多万亩小麦良种繁育田,每年繁殖种子近30亿斤。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100%。同时组织全省科技力量,开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在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组装简化易行的栽培技术体系,分区域实施主推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打通“最后1公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扎实推进,一度“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得到扭转。专家与农民手拉手,科技入户“直通车”加班加点。山东兖州农技推广站的同志兴奋地说,以前闲着没事干,现在忙得团团转。农技员有干头,示范田有看头,农民科学种田尝甜头。2010年全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达到5000个,覆盖了所有农业县。部分主产区展开整乡整县整建制试点,推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农机进农田,三五十分钟农活全搞定。机械作业越来越成为抢农时、防灾减灾的主力军。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说,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机购置补贴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3年的32.5%增加到2009年的49.1%,预计今年达到52%。7年增长19.5%。

  基础加强有底气,建设高产稳产田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2010年,农业生产险象环生:年初西南5省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超1亿亩;长江上游出现超1998年的特大洪水,111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的特大洪水。

  水旱交加,是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大考。尽管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薄弱的软肋,但经过长期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投入不断加大,水利工程仍然在抗灾保丰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尽管寒风刺骨,工地却热火朝天。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的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16孔泄洪闸建设完备。这个枢纽工程灌溉185万亩稻田,100万亩旱地和草场,估算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3亿斤,占吉林增粮百亿斤的1/3。项目区近50万人,人均收入由此可增加2000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无灌溉条件,粮食亩产相差2到3倍。“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幅增加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央财政补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投入,同时还增加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

  现阶段,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以上、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总产量的90%以上,产自不足全国耕地面积50%的灌溉面积。近几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1000万亩,仅此就可增加几十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

  坚守18亿亩“红线”。近些年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十一五”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2008年开始,国家通过土地整治10个重大工程及10个示范建设区,计划投资1000多亿元,5年整治土地6000万亩,补充耕地100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200亿斤。

  粮食“七连增”,主产区挑大梁。数据表明,最近6年全国粮食增产2002亿斤,91.2%来自13个粮食主产省,2009年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左右。

  好钢用在刀刃上,支持主产区,提升商品粮基地生产水平,势在必行。

  “全国每4个馒头,就有1个是河南的贡献”。2010年河南粮食连续5年超千亿斤。从2005年起,河南整合了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连续3年集中投向24个产粮大县,强力打造中原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永久粮仓”。如今,核心产区粮食增量占到全省增量的80%。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省从2004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已投入115亿元,建成高产农田712万亩。2010年启动33个产粮重点县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增加粮食生产核心区面积,推进粮食基地专业化、标准化生产。2010年全省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中低产田75万亩。

  黑土地建成可靠的大粮仓。黑龙江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内涝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然创历史新高,超过1000亿斤,连续三年以100亿斤的速度递增。

  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前10位中,吉林省占了6个。今年,吉林加大增产百亿斤工程建设力度,总投资80亿元,相当前两年投入的总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与时俱进天地阔,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激发粮食发展活力

  转变粮食和农业发展方式,既推动生产力的革新,也要着力生产关系的改革。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哈拉黑办事处东盛稻田养殖合作社,社员们正把一车车水稻运来集中。哈拉黑村的胡志臣高兴地说:“以前卖大米要自己蹲市场。现在加入合作社省心多了”。几年来,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每年还组织骨干成员到盘锦、五常、松原等地考察有机稻种植和稻田养蟹技术。入社成员由当初的98户发展到了800多户,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实现人均增收1500多元。

  粮食生产分户经营,究竟有多少动力、潜力、竞争力?这几年市场价格好,也很大程度调动了种粮积极性。假如市场出现波动,是否还有卖难,生产是否还有反复?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也是我们国情决定的,不能动摇。近年来,各地在实践中加快做好“统”的文章。当然,统,不是归大堆,而是用灵活有效的机制,提高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农户的利益统一起来了,心思就统一起来了,事业就统一起来了。正所谓“远看一大片,近看有界线”。

  龙头带动,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创新提升阶段,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截至2009年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9万家,带动农户1.03亿户,户均年增收1900多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提高自我服务和发展水平。近年来呈规范化、加速发展之势,截至2010年9月底,已超过33万家。

  政府主导或扶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统”得越来越好、力度越来越大。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说,在关键环节要发挥好“统”的作用。像水稻“两迁”害虫,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具有很强的迁飞性和传播性。对于区域性重大病虫、局部性突发病虫和重大疫情,依靠单家单户防治是不可能的,必须实行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才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

  统防统治,农民省心、省力、省钱,解决了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江西浮梁县瑶里镇水稻机械化合作社,实行统防统治,晚稻每亩节省农药成本40元,防治效果好,还减少环境污染。对付小麦条锈病,河南提出“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全省每年小麦病虫害防治面积在2亿亩次左右,挽回小麦损失50亿斤以上。

  农业部2010年在全国建设100个示范县,抓1000个示范区,扶持1万个示范组织,力争通过若干年努力,实现主要作物、重点地区、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全覆盖。

  有条件的地方,适度规模经营方兴未艾。2010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3.7%,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东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适度规模经营达到70%以上。在党的惠农阳光的照耀下,涌现一大批种粮大户,扬眉吐气。勤勤恳恳种地的人真正挺直腰板,过上体面的生活,那么,粮食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推进了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粮食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体制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激发了粮食产业发展活力。

  ※ ※ ※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七连增”,登上1万亿斤高峰,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进入黄金期,可喜可贺。

  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保供给压力越来越大。据估算,未来10年我国粮食需求年增长80亿—100亿斤。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逆差已经接近200亿美元。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耕地、水资源约束将更加突出,灌溉面积只有48%,保灌面积只有36%。农业科技进步仍然滞后,小麦单产水平为欧洲国家的50%,玉米为美国的60%;水稻为埃及和澳大利亚的70%。

  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供给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粮食生产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应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不断开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参与互动(0)
【编辑:左盛丹】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