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我国内地网民去年人均网上消费达2557美元

2011年01月07日 15:14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Visa公司公布了2010年电子商务消费者监测调查结果。数据显示,网上购物在中国的受访者中尤为流行,几乎所有受访者均表示他们在过去的12个月中曾在网上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中国内地受访者的年均网上消费达到2557美元。今天播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午间话题节目将关注此事件。

  主持人:Visa大中华区总经理张楷淳指出:“随着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受到许多电子商务零售商的特别关注”。有相关行业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经上升到4.2亿,比2009年增加9%。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消费者网上消费额达380亿美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到2010年为止电子商务发展的概况:

  截止2010年9月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4.3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9.1%,较2010年第2季度提高3.8个百分点,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此外,我国网站数量达到293万个,IP地址达到2.58亿。中国电子商务应用的群体规模同样稳定增长,应用电子商务的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都在显著增加。

  到9月份,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额规模1.2万亿元,环比增长6.6%。与电子商务规模迅速扩大相伴而生的是各种电子商务争议的持续增多,迫切需要建立与电子商务自身特性相适应的争议解决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即时”解决争议,保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究认证阶段,网络交易成了‘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四不像交易方式,极大影响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这对于提高电子商务系统的效益和水平是不利的。从技术上讲,电子商务系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交易的安全性,而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和流动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着种种危险,如网络泄密、网络欺诈等。企业害怕出现商业泄密,以及虚假购物,而消费者则担心虚假交易、货不符实等情况的发生。网上支付安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网上交易的信任度,制约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

  主持人:世界工厂网发布了一份名为《2010年第3季度中国网民电子商务行为研究报告》,从宏观上研究分析了中国电子商务行为的发展历程、产业连、影响因素以及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在数据方面,针对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现状,世界工厂网给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整体、区域电子商务、以及中外电子商务发展对比的一些市场数据,为市场各方了解中国电子商务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针对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我们采访了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江齐平先生。

  主持人:资料显示去年中国内地受访者的年均网上消费达到2557美元,这是不是可以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电子商务的高消费时代,和国外比较我国的电子商务消费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江齐平: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在整个社会零售和商品交易额中的比重占2%到3%之间,今年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但是要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美国现在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大概占到7%、8%左右,韩国的则更高。但是中国的网民数比较大,并且增长速度比较高,所以有望进入到电子商务的告诉发展阶段。

  主持人:随着网络消费的升温,传统的店面模式会不会萎缩,他们该怎么应对呢?

  江齐平:目前如果全面看,店面销售萎缩近期还不会实现,但是这个势头在美国已经出现的非常强劲了,据统计,电子商务交易额每上涨6%,店面的资金就会下降17%,利润会大幅度下降,这个在美国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中国由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三线城市,目前电子商务还没有完全普及。

  主持人:还有一种现象: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成为了网络消费的主体,您能为他们提些建议吗?

  江齐平这个是各国在电子商务初期时都会有的现象,大家看网上的东西很便宜就容易冲动购物。但我认为,对大学生来说还是要针对自己的需要,不能盲目购物。

  主持人:还有资料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区域化特征,其中较为发达的地带是以江浙沪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主的京津地区,而且电子商务逐渐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渗透,中西部二三线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格局将呈现以长三角地区为“第一梯队”、珠三角地区为“第二梯队”、渤海湾地区为“第三梯队”,与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为代表的“后备梯队”协同、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它们将撑起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未来。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