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刘煜辉:中国通胀的逻辑演进

2011年01月10日 16:04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上半年是中国央行的艰难时期。

  2010年年初,研究机构的普遍判断是,当年中国物价的形态是中间高两头低,因为2010年翘尾因素在6月、7月达到全年最高2.1%的水平,随后回落,而新涨价因素预期相对平稳,但到后来,8月物价上涨后,就再也下不去了。

  先前作出的预测判断,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2009年四季度以来的收紧货币的力度要保持,并贯穿2010年全年。

  2010年1月到4月,货币当局曾经试图加强从市场回收流动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头寸。但是,到5月,随着欧债危机加剧以及对国内经济“二次探底”的过度担忧,整个三季度市场投放的净头寸增加1.9万亿元之巨。货币政策事实上重回“极宽”轨道。

  目前关于通胀的主要分歧在于,中国通胀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

  认为中国通胀是个短期现象的理由是:目前的通胀是个结构性问题,天气、灾害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高储蓄下难有长期通胀发生,产能过剩等等。如果这些推断成立的话,结论必然是对于当前物价上涨,央行是爱莫能助的。

  如果认为中国通胀是个长期现象,就需要着重从货币逻辑来解释。这个逻辑是:货币—资产—物价。这不是某一个时点货币超量了,而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就进入了超宽货币时期。土地和房地产价格涨起来后,才通过相应的传递渠道向物价的各个领域扩散。这需要时间的累积。

  我们更关心工资上涨的过程。

  从人口结构的拐点引发的工资上涨应该是一个均匀释放的过程,而2006年以来,中国的劳工工资的上涨却像峭壁一样陡峭,令人困惑。中国的劳动力红利的释放完全有条件比日本更均匀、更持续一些,因为中国广袤的国土和区域差异可以使这一过程有足够的纵深,资方可以将工厂迁往内地,或可以用机器替代人工,但当下内地的土地等要素成本也在快速上涨,所以,薪酬上涨呈现全局性刚性。

  刘易斯认为,一个国家在拐点之前也会出现工资上涨,主要因为维持生存线的工资水平上涨。所以,我们不得不回望货币的泡沫,某种程度确是泡沫吞噬了中国的劳动力红利。中国可能提早了十年迎来劳工工资的急剧上涨。

  超量货币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价格急剧上涨,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在下降,已经达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当然要倒逼工资上涨。这些关系是相对的,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趋势性上涨。反过来,工业利润变得越来越薄,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推动着资本品价格更快速度地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假如我们认同中国通胀长期性的货币逻辑:货币-资产-物价,治理通胀方向其实就变得非常清晰,调控的关键在于逻辑的中间环节:资产。

  收货币并不直接作用于物价,而是针对资产泡沫,资产价格一旦下行,今天碰到难题可能都不再是问题,通胀、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等自然消退。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接受的一个经济结果是经济减速。当前宏观调控的两难,其实还是老问题:我们是要保持高速度,还是要低价格?

  刘煜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