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哈继铭: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10% 呈"前低后高"

2011年01月15日 14:3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GDP增速为10%,呈现前低后高态势;通胀率为4.3%,呈现前高后低态势。”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哈继铭日前在《福布斯》举行的年度论坛上,展望了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

  他还预测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特征的主要变化。“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内,平衡增长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人口结构变化将推动经济转型,内陆城市将接过经济发展的‘下一棒’。”

  经济增长 “前低后高”

  哈继铭说,今年经济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GDP全年增速为10%,且 “前低后高”。他从拉动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投资方面。 “今年是 ‘十二五’规划开元之年,投资增长速度会比较快。在2010年夏天,有许多项目被审批下来,今年都会进入开工阶段,而这些项目本身需要较长的时间,上马了之后很难停下来。”

  在出口方面。 “今年出口的增长速度会比预想的要快一些。中国现在出口目的地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我们的很多产品出口到美欧等发达国家;现在,很多产品甚至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机械类工程产品,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复苏为中国今年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

  在消费方面。 “今年中国消费市场将呈现稳健发展态势。从表面上看,目前国家有很多消费政策有所退出,如小排量汽车减免税收政策2010年底已经停止。但是,我国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并非依靠这些消费,而是依靠中国经济的 ‘内在动力’。”哈继铭认为,从收入水平和人口结构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虽然本身的收入不是很高,但由于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所以他们的消费常常是受父母辈甚至于爷爷奶奶辈补贴的。他们是目前消费的主力。”

  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

  对今年通货膨胀全年走势,哈继铭判断是 “前高后低”。 “我们国家抵御通胀的能力比较强。近期,国务院稳定物价的一系列措施出台后,市场上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积极反应。但通货膨胀基数和翘尾因素还在,今年头几个月,通胀率不会那么快下来。”

  对全年通胀形势,哈继铭并不乐观。他认为,今年国际市场将继续呈现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的局面,因此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仍较大。

  “高盛预计,美元兑欧元、人民币等主要货币将继续贬值;大宗商品延续增长趋势,预计今年年底,国际油价涨到105美元每桶,铜价涨至11000美元每吨,金价涨至1700美元每盎司。在此情况下,中国通胀率将进一步上升,预计今年高于去年的3.2%,为4.3%。而且今年第一季度央行将继续加息,以缓解通胀压力。”

  “目前国际国内的价格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要平衡这个差异,有两种方法,即通货膨胀和本币升值。” 哈继铭表示,忍受通胀还是货币升值,是中国经济多年以来面临的难题。

  他建议,中国今年的政策组合,应更偏向于汇率升值。 “因为目前的通胀压力已经很大,而且通胀对老百姓的伤害更大、范围更广,汇率影响的主要是出口行业,范围更小。此外,就算在汇率不升值的情况下,通胀会造成出口行业生产成本上升,最终也会造成对出口行业的伤害。因此,政策上应该倾向于升值,预测今年人民币兑美元将有5%至6%升值空间。”

  近日,高盛也在报告中指出,实体经济增长提速,近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而且出口也随着外部经济前景好转而加速增长,这意味着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前提下,中国经济政策有条件向控制通胀率倾斜。

  哈继铭还公布了高盛对今年全球通胀形势的预测:发达国家基本没有通胀压力,新兴市场普遍通胀预期高于去年。

  人口结构变化推动经济转型

  “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内,中国经济可能不太会,也不太应该像过去增长那么快,但会增长得更加 ‘平衡’。”哈继铭说,过去靠出口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那么未来经济增长中,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会起到更大作用。而促使中国经济这种转变,除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继续改革的政治因素外,还有人口结构变化因素。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主导资产价格的变化、储蓄率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以日本为例,二战后的日本出生率很高,经济也很困难。但随着二战后出生人口的长大,整个社会的工作年龄人口占比不断提高,家庭有大量余钱用来买股票和房地产,从而推动资产价格高涨。同时,因为劳动力廉价,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出口也得以迅猛增长。

  哈继铭说,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内也经历了和日本类似的过程:随着第一代婴儿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成长和第二代婴儿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接力,人口红利的释放助推中国经济开始腾飞。 “但中国有一天也会‘变老’,预计这个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目前的人口红利尚未释放结束,但空间已不大。”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影响。 “现在是赚到钱的人不敢花,由此造成投资强消费弱,今后这种情况将发生逆转。” 哈继铭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更多依赖消费,而消费无非是 “吃穿住行”。

  就公众关心的 “住”来说, “老人多了,住房需求就会下来。而且很多老人还要把房子卖掉造成供应增加,最终导致供大于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房价下滑就是一个证明。” “行”和“吃”方面,国内已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家庭年收入是车价四分之一时,汽车需求就会爆发,现在沿海地区已经达到了,接下来将是内陆城市开始普及汽车。吃的方面,富人不吃肉,穷人吃不起肉,中间那段人的需求最大。中国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肉要消耗大量粮食,未来农产品需求可能会超过供应增长。”哈继铭说,若干年后回头看, “现在我们正处于平衡增长的起点上”。

  内陆城市接过发展 “下一棒”

  “中国有句老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中国经济正在应验这句话,过去二十年,是沿海经济发展,未来二十年,是内陆经济发展。”哈继铭说,内陆城市正接过经济发展的 “下一棒”。

  过去二十年,沿海地区增长速度比较快。这一方面因为社会负担比较低,另一方面是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内地移到沿海。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在发生逆转。随着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内陆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使得内陆的劳动力供应急剧上升。

  一方面,现在许多劳动力不像过去十年、二十年前一样,大量涌入沿海城市,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一部分中年民工,正在回流到原来的出生地,也就是说农民工返乡。 另一方面,当初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出生率最低的地方可能就是沿海地区,那个时候执行的力度比较大,而中西部的内陆地区出生率则相对较高。现在,内陆地区的孩子都已经成长为可以到劳动市场寻求工作的群体。

  他说,内陆地区劳动力供应的上升,将推动越来越多企业向内陆转移。而一旦收入低的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开始加快,消费能力也会快速提高,从而带动全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记者 唐烨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