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专家:“北京镑”让国人蒙羞 畸形消费损害形象

2011年01月20日 16:03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出境游热度升温,中国游客疯狂购买奢侈品分外惹眼,但这种消费现象却不能反映中国居民收入的社会真实现状。

  出境游热度升温,中国游客疯狂购买奢侈品分外惹眼,但这种消费现象不能反映中国居民收入的社会真实现状,非理性境外消费者的主力也不能代表中国普通工薪阶层者。外媒的渲染性报道值得细细品味。

  中国人过年,全世界赚钱?

  每逢岁末年初,西方媒体就要对中国人出境旅游疯狂购物的景象进行一番绘声绘色的描述。英国《每日邮报》1月11日的报道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英国记者以“幽默”的口吻为中国人创造了许多新词:位于伦敦牛津街的著名百年老店塞夫里奇挤满了兴高采烈的中国人,宛若“中国大贸” (GreatMalofChina);这些“古驰一族”可谓有备而来,一掷千金,目标直指打折促销的奢侈品,尤其青睐巴宝莉、路易威登和古驰;熙熙攘攘的中国游客在结账柜台前排起了“万里长城”;总而言之,来自中国的“北京镑”(PekingPound)为低迷的英国零售业增添了一抹亮色。

  《每日邮报》引述英国一位零售分析师的话说,中国人成为英国奢侈品消费的最大买家,几乎占了1/3,其次才是俄国人、阿拉伯人和日本人,而英国本地人消费仅占 15%。2009年,中国人在英国购买了1.17英镑的奢侈品,而仅去年圣诞季开始这一个月,中国人就豪掷10亿英镑。

  法国的《欧洲时报》在1月11日也报道称,最具消费能力的中国人每年岁末都要蜂拥出境“抄底扫货”、井喷式消费。在欧元贬值、欧洲主权债务持续发酵的当下,欧洲诸国,像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拟定计划大力吸引中国游客,欲借此“提振经济”。

  外媒是在“捧杀”还是揶揄?

  “中国人境外疯狂抢购奢侈品的现象仅仅是‘微观’现象,拉动欧洲经济纯粹是胡诌。”榜中榜传媒研究中心负责人曹戈1月14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榜中榜是国内较有影响的旅游媒体,定期发布中国出境游和国内游指数,每年评选中国出境游最具影响力企业。

  曹戈分析说,如果以去年中国赴欧洲210万出境游客、人均消费5万人民币计算,也不过1000多万元人民币,把这笔消费放在英国几万亿英镑的GDP大盘里看,实在是微不足道。外媒的报道数据不足为信,因为商家的实际销售数据是自身的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对外公布。而我国官方统计数据,去年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也不过50多亿美元,中国人何以在英国一个圣诞季就消费了10亿英镑奢侈品?

  外媒的报道如果不是“捧杀”也是居心叵测。实际上,西方人是在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绅士藐视暴发户的心态在刻意挖苦中国人畸形的消费观念,曹戈称,“最具消费潜力”之类的“世界第一”桂冠,中国还是不要为好。因为这反证了中国国内消费环境不好(奢侈品价格畸高),以及中国处于世界产业链末端的悲剧现实(许多奢侈品在中国制造却让国际品牌商攫取了绝大多数利润)。

  “作为业者,我似乎应该为此感到欣喜——毕竟出境团组也为国内的旅行社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作为中国人,我为此觉得羞辱。”曹戈感言。

  境外炫耀式消费不能代表中国现实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健民教授同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北京镑”变成“中国重磅消费炸弹”,轰炸英伦奢侈品市场,岁末年初的欧美各大商场被“抄底扫货”的中国人盘踞,这些现象与国内畸形的洋品牌崇拜消费观念有关,反映出国内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在拉大的社会现实。这也与中国人均 GDP位居全球100多名的地位不相称,并不能帮助提升中国形象,或许正好相反。

  出境旅游如此“蓬勃”的购物消费实属不正常,实际上,过度炫耀式消费、年关突击购物的中国游客,绝大多数不是依靠正常工资收入者,王健民谈到。

  最近一新闻在网络流传颇广:内蒙古由私营煤矿业主和地方政府官员组成的“购物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次就席卷了价值上千万元人民币的名表香水,后不慎丢失,他们立即杀个回马枪,继续抢购。在日本,中国“豪客们”将高级奢侈品店货物悉数扫荡殆尽之事也有耳闻。

  他说,对外媒的报道,我们不应该感觉到沾沾自喜,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中国已经成为出境旅游的大国或者强国。翻开历史,日本经济起飞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元升值带动收入颇丰的日本民众大举出境旅游,但他们并没有更多表现出一掷千金的豪气;规规矩矩、安静守纪的日本游客倒是给欧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出境旅游仍处初级阶段

  王健民认为,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拉动欧美经济”的作用不要过高估计,对当地旅游市场做出的贡献倒是实实在在。中国有“穷家富路”的传统,许多人宁可将积攒多年的积蓄出境旅游消费一次,比如因仰慕法国香水而在巴黎的百货店一时出手阔绰也是情理之中。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告诉记者,出境购物的普通中国人,其消费能力实际代表其身后的一个家族、一个大的亲朋圈子。去年有30多万中国人赴英国旅游,真正有消费能力购买顶级奢侈品的兴许不超过3000人,外媒把3000人的消费现象套在了30万人头上。奢侈品的消费主力军兴许是暴发户,但出境旅游的国人绝大多数还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和都市白领。

  据社科院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达到4500多万人次。王健民分析,细察之下,这4000多万中,绝大多数都是去了香港和澳门,其次是东南亚。去年,中国人赴美旅游仅100万人次,去欧洲也仅仅200多万人次。这反倒印证了中国出境旅游的现实:中国人普遍的旅游消费能力仍然不足,10多亿国民人均出游还仅仅一年一次多(主要在国内,一次国内旅游人均预算在 500元左右),而发达国家居民在7次以上。

  王健民告诉记者,从出境旅游产品分析,4000元至8000元之间的销路最好,这类产品占据了约70%,价格上万后,人数锐减,3万以上的出境游产品基本上一个大的旅行社一年组一次团就不错。比如,北非的突尼斯,旖旎的地中海和广袤的撒哈拉大沙漠风光年年在中国推广,但偌大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北京,一年也仅能组成一个团组,该国旅游机构无论怎么吆喝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现实。

  曹戈与记者谈到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出境游正在逐步告别初级阶段,慢慢走向成熟。他认为,这表现在一方面消费者旅游观念在进步,高端产品在迅速接受,他们开始追求旅游的品质,而对个人身份地位“标志物”(奢侈品)的购买欲望在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旅行社也开始告别价格战,推出价格与品质“正对应”的出境游产品。从今年春节出境游各个旅行社的报价看,3万、5万以上的“主力产品”几乎全部已经报满。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出境游产品价格均价获得提高,反映出旅行社也走向成熟。

参与互动(0)
【编辑:高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