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促两岸产业对接 10万台籍人员昆山买房落户生活

2011年01月20日 16:15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昆山聚集了大陆1/9的台商,历经20年的发展,如今已有10万台籍人员在昆山买房、落户、生活。他们主动融入昆山,积极参与昆山的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融合的使者。

  昆山,这个中国东部的小城市,在2009创造了5700亿元的工业产值。这个惊人的数字可以与很多大城市的工业产值相媲美,而这其中有70%是昆山台商的贡献。

  政策互惠经济飞速增长

  “昆山政府是一个诚信度很高的政府。”孙德聪这样评价到。在他看来,现在全国各地的惠台政策都差别不大,对台商而言,重点是政策在当地能得到怎样的落实。他认为,昆山政府的诚信度高,答应的事情都能去做,兑现政策的能力比较到位。政府办事效率高,诚信度好,及时兑现承诺,这给台商下决心来投资吃了一颗定心丸。重视对台商优先对待,官员常常走访企业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及早应对,帮助台企转型升级,提供资金帮助,使昆山台商受伤很小。

  回忆1990年来昆山投资的台商状况,孙德聪坦言:昆山政府太“守法”了,由于严格按章办事,令初来的台商备感压力,也使投资昆山的成本相对较高。但经过了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退税减少,以及2008年的经济危机等一系列事件,昆山的台商忽然发现:“也就是因为政府什么都按规矩来,我们太合法守法,反而造就了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的诚信守法也是对我们的照顾,孙德聪笑着说。

  昆山对于台商的吸引力,除了区位资源等优势外,良好的服务也是重要的一条。在台商眼中,昆山的承诺兑现相当到位,已经溢出了惠台政策的范畴。甲流疫情较为严重的2008年11月,昆山方面安排当地台商注射疫苗的时间“比昆山市政府的领导还早”。孙德聪认为,这件事说明昆山市政府不拿台商当外人看,不仅仅停留在“亲商爱商”的口号上,台商觉得很温暖很贴心。

  去年4月,为了结一位病故台商家属送遗体回台的心愿,昆山市民政局的一位科长经过努力,实现了台商遗体第一次经由南京机场返台。因为此前没有先例,孙德聪对此很有感触:“如果是市长或者台协会长出面去做,事情可能是一回事,但现在由一个基层的干部就帮台商解决了问题,这就不简单了”,“这给我们一个很深的感受,昆山整体的行政体系里面,已经很落实对台商的照顾和关怀。”

  促进两岸产业对接

  孙德聪说:“台商成就了昆山,昆山也成就了台商”。正是昆山人的不排外、对台商的尊重才换来台商的扎根、枝繁叶茂。“昆山市委市政府是非常重视台商的,今天政府里面不管组织什么活动,哪怕是国庆的座谈,或者是金秋招商,主桌上都会留一个昆山台商协会会长这样一个位子,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这对台商来讲,是一种很被尊重的感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台商在这里扎根。”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日前已正式生效,“时下,大陆被视为‘世界市场’,全球跨国企业都趋之若鹜,台商怎能错失商机。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大势所趋。关税免除后,两岸经济会更好地融合,两岸货物往来更加方便,不仅利于台企拓展全球市场,也可带动台湾中小企业活力,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实现多赢。

  孙德聪对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早日构建表达了热切的期待。“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两岸经贸往来需更加密切,才能帮助台湾走出经济边缘化的危机。”昆山正积极搭建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昆山电子信息博览会等载体和展销平台,促进两岸产业对接。昆山台协会会长孙德聪表示,这在为台商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将掀起台商投资昆山新热潮。

  如果说大部分台商用经济数据的增长证明了他们的贡献,那么,大多数的台商太太则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她们在昆山做慈善、做义工,默默奉献着一份爱。

  昆山第二故乡

  在昆山与台湾经贸合作20年里,一批批台商落户昆山,扎根昆山,他们早已从追求物质层面的投资回报升华到精神层面的安居乐业。作为“新昆山人”,在他们心里,“昆山是我家,我家在昆山”。

  漫步昆山街头,随处可见的“台湾元素”让人有一种身处台北的时空穿越感。生活在这里的台商和他们的家眷也早已喜欢上了昆山这座城市。

  孙德聪回忆,12年前他第一次到昆山时,下午1:00进入酒店想吃饭,餐厅厨师已经下班,第一餐吃的是饼干;到歌舞厅要自备卡带。如今餐厅24小时营业、卡拉OK都是台湾歌;还有从台商小学至大专学院、医院、到吃喝玩乐都有,昆山成为大陆最适合台湾人居住的城市,也被冠上“小台北”的称号,改变确实很大。

  很多台商刚来的时候都不适应,比如以前的一些人脉都在台湾,来到这里不知道到底应该找谁。最初,很多台湾人对加了糖的青菜望而却步。随着到昆山的台商越来越多,昆山的小吃也多元化起来:台湾小吃、台湾茶社、台湾咖啡馆开始在昆山大街上出现,而且几乎都是“原汁原味”。

  “现在我非常喜欢这个城市。因为,它跟台湾很像,不管是环境、卫生、人文,都很像。”目前,80%的台商都在昆山买了房子,很多人举家迁到了这里,更有甚者直接把户口落到了昆山,更多的人愿意把孩子送进当地学校,昆山的教育已深获认可。除了教育,医疗的体系也让台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小到社区诊所,大到综合性医院,每个医疗服务窗口都为台商开辟了“绿色通道”,有的医院甚至直接从台湾请医生来坐诊。

  开辟绿色通道

  去年,昆山台商协会捐资1亿多元人民币兴建了妈祖庙——慧聚寺,位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慧聚寺,座北朝南,东西宽69米,南北深220米,主寺区占地面积近23亩,规划建筑面积6091平方米,由天后宫、天王殿、圆通宝殿等组成,集寺庙、慈善机构、社区福利于一体。其中的慧聚天后宫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及神像布置均采用闽台风格,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闽台传统木结构的建筑,也是华东地区迄今为止最大的妈祖庙。

  长期以来,台商已经习惯了在大陆的工作和生活,但有时难免会感到内心缺少寄托。有了妈祖这一信俗,让在昆台商找到了精神家园。“远离故乡的台商需要精神信仰的支柱。”妈祖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这一纽带,将进一步增进两岸民间风俗习俗的交流,共同为两岸和平作出努力。

  昆山的台商还把台湾有竞争优势的育婴产业、医学美容、餐饮文化等引进了“第二故乡”,生活其乐融融。“如今两岸经贸往来日渐频繁,两岸更应加强交流,增进彼此民众的了解。”

  回顾20年昆山与台商的关系,可以用“鱼离不开水,水帮助了鱼”来比喻,孙德聪说:先有昆山对台商的好,才有今天台商的发展壮大,台商守住了昆山的一片情,贡献了自己的一份爱。

参与互动(0)
【编辑:高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