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畲乡贫困小渔村成功蜕变 畲乡人家“节节高”

2011年02月02日 00: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福鼎2月1日电 题:畲乡贫困小渔村成功蜕变 畲乡人家“节节高”

  作者 李松 王周齐

  鞭炮礼花此起彼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春节临近,福建省福鼎市硖门乡柏洋村到处洋溢着迎新春、过新年的欢乐祥和气氛,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着吉祥喜庆的春联、高高悬挂着大红的灯笼。

  柏洋村地域面积11.5平方公里,7个自然村,595户3120人,其中有畲族人口67户307人。2000年前,村集体负债53万元人民币,人均年纯收入不足600元。如今,当年偏远的畲乡贫困小渔村,在全面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已成功蜕变成中国小康建设明星村。

  1日,记者走进柏洋村畲族民众雷增喜的家中,这是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楼,铝合金窗,欧式的阳台栏杆,二楼房间挂着一个空调外机,门口有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走进去,看到的是漂亮的木制旋梯,地板是大理石。推开二楼他女儿女婿的房间,床头墙壁上挂着漂亮时尚的婚纱照片。

  “从1947年出生至1978年,一直住在草棚里,家里3个人睡一张床,一到下雨天屋子就漏水,整夜都无法入睡,而到台风天,草棚经常被掀翻。1978年,生活条件稍有改善,租了一座瓦房,虽仍会漏水,台风来临,瓦片也会飞走,但不会整栋倒掉。”雷增喜感慨,“自从2000年盖起了这栋三层楼房,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如今家里电器一应俱全,实实在在奔小康。”

  “为了多赚点钱,90年代,自己和老乡们一起外出打工,先后在广东、河南等地工作过,”雷增喜的女婿钟昌鸾说,“虽然每个月可以赚一二千块,但一天一个人吃饭要用二十几元,而且家里的农活还不能帮忙干,在外打工的生活并不好过,各种费用颇高。”

  2000年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工厂一间间盖起来。钟昌鸾也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涯。“现在村里的工厂很多,打工非常方便,再也不用到外面去,工资也不错,还可以照顾家里。”对于如今的生活,钟昌鸾觉得“比以前好多了。”

  通过种植水稻、果树、茶叶,还有务工,雷增喜家收入节节升高。“以2009年为例,水稻收了2000斤,茶叶收入6000元人民币,橘子收入10000多元人民币,务工收入有30000多元人民币,一年收入50000多元人民币,”雷增喜说,“这样的收入在我们这里算一般的。”

  雷增喜家只是当地建设新农村的一个缩影。走进柏洋村,规划有致的别墅型民房,造型新颖的学校,生产繁忙的企业,幽静的农民公园……描绘着柏洋村美丽的蜕变。

  从自办农副产业加工厂到创办首个工业小区,柏洋村先后引进了多家企业,在2009年工业产值达3.65亿元,村集体企业创产值230万元,村财政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50元,实现了村富民强的目标。同时,投入900多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人居环境园林化、社会保障福利化。

  对于畲乡新村未来的发展,柏洋村已有了新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全村总产值达到30亿元,实现村财收入10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万元以上,把柏洋建成农业、工业、旅游、商贸、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文明畲乡明星村。(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