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评论:东西贵花样少 庙会不要太“经济”

2011年02月12日 14:10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过大年,逛庙会,已成了我国北方人欢度春节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仅在北京,就有“洋庙会”、“低碳庙会”、“皇家庙会”等各式各样的庙会举行。今年晴好的天气,更为各大庙会“锦上添花”,使其赚足了“人气”,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庞大的客流与人们对庙会的满意程度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反而是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多。其中抱怨最多的就是东西贵、新花样太少等。

  庙会顾名思义与庙有关,传统的庙会都是因寺庙而成会,所以信仰的色彩很浓。如今的庙会,信仰的色彩已近乎无,但其中的“感恩、祈福”的内涵不应该变,展示文化和民俗的传统也不能变。而反观刚刚过去的兔年庙会,商业的热闹劲儿是增加了,但可品可看可参与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却少了。笔者一朋友逛完庙会就直呼上当:“东西还是那些东西,没啥新花样儿,价格却涨得离谱。10元的停车费涨到30元,10元的羊肉串涨到20元,10元5个的丸子现在只有3个……”

  价格偏贵、新东西太少是许多庙会让人诟病的地方。有民俗专家甚至直接把部分庙会称为“超市搬家”。传统庙会上,各种玩意儿多达几千种,而如今剩下的不过几十种,一些摊位的东西更是“年年岁岁都相似”,稍不留神就买回跟往年一样的东西。有网友戏称,哥逛的不是庙会,是集市:一到美食街,就像进了糖葫芦、羊肉串特卖场;进了游艺区,不是套圈就是飞镖;看似琳琅满目的小摊儿,卖的却都是小商品市场里的平常物件。这种种的抱怨声中不难听出,老百姓逛庙会,不仅是为了购物,更多的是想在庙会中感受传统的民俗文化,重温那已有些许陌生的传统技艺,并在其中体会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拉洋片、吹糖人、捏面人等这些民间的手工艺和绝活,都是吸引百姓的魅力所在。

  同质化也是庙会让人诟病的地方之一。虽然一些庙会也意识到主题个性的重要性,并作出了一些努力,如天坛的祭天、地坛的祭地表演,圆明园的冰嬉表演,厂甸的花会走街,红楼庙会的红楼特色活动等,但依然是形式大于内容,结果是表面热闹、内涵不足。而且这些仪式一般都只是纯粹的表演,没有互动环节,老百姓不能参与,少了一份置身其中的快乐和热闹。此外,“感恩、祈福”也是传统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白云观人们排长队摸石猴的现象也可以看出,尽管社会变迁,但人们的“感恩、祈福”心愿依旧,而过度的商业化加上一些对信仰认识的误区,一些庙会已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其实诸如挂福牌、走福路、绕福树等都是人们愿意参与的内容,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活动在庙会中鲜有所见。

  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在于庙会的商业味儿太浓。从见诸报端的“庙会经济”一词也可看出,庙会已几近异化成一种纯粹的经济现象,其文化味儿已越来越淡。

  为了抑制这一势头,一些庙会主办方也做了努力,比如北京今年一些庙会减少摊位数,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让出空间;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濒危项目,政府还在庙会期间给予一定的补贴;往年的摊位竞拍也被限价竞标和摇号招租所代替,避免了摊位拍卖无限制地出高价和恶性竞争,降低人们的购买成本。这些积极的努力已初显成效,但离人们的期望仍相差不少。我们期待,这样的改革步伐再大点,庙会商业味儿再淡点儿,文化味儿再浓点儿,最终做成年味儿十足、内涵丰富的文化经济大餐。

  □ 曲翔宇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