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日本米价是中国10倍多 专家建议结束低粮价时代

2011年02月15日 09:1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国内粮食生产

  独家调查◎之二

  为扶持粮食生产,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惠农政策,但本报记者调查后发现,面对不断飙升的工价、农资生产价格和灾害性天气,粮农的比较收益仍在下降。各地粮农开始弃耕外出打工,或者转种经济作物,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隐忧。

  如何破解国内粮食生产困境,已成当务之急。

  隐忧篇

  承包70亩地四年未赚1分钱

  种了三年小麦、连续亏损三年后,在河南省鹿邑县承包了70亩农田的吴文华终于开始动摇了,今年他留出了几亩地做实验,分别栽种上了葡萄、大葱,“现在看来葡萄收成不错,”吴文华说,“如果可以的话,今年小麦收割后就缩减种植小麦的数量,改种葡萄。”

  4年间,吴文华算下来支付当地农户土地承包费和工时费高达35万元,他也每天在地里劳作,但基本上未能赚到一分钱。“给当地农民义务打工了4年。”吴文华自嘲地笑道。

  “个体农户种植一亩小麦的成本是415元,而我们承包户除了土地租金外,种植成本是450元,”吴文华说,“以前我也觉得规模化种植的成本肯定低于个体农户,可事实上恰好相反。” 

  农田改作他用比比皆是

  记者昨天在吴文华承包的土地里看到,有几亩地已经变成了塑料大棚,里面种上了葡萄。“从今年开始,我要改变单一种植粮食,”吴文华说,“推广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否则就不租地了。”

  据了解,种植葡萄第一年的投入是建塑料大棚,每亩地的成本是4000元,从第二年开始,塑料大棚建成后每年的后续成本投入在1500~2000元左右,而每亩地每年的收入大约在5000元左右,“这样每亩地第一年能赚1000元,从第二年开始每亩地能赚3000元。”

  但葡萄很难大规模推广种植,“种植太多的话,会把葡萄的市场价格给砸下来,”吴文华说,“除了葡萄外,我还计划种植一些大葱等经济作物。”

  记者在豫东一带看到,跟吴文华一样,超过80%的农田承包户,在承包了土地后都不再种植粮食,转而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一些个体农户也有放弃种植粮食的苗头,在豫东贾滩乡烟叶站附近的几十亩耕地,已经全部被种上了烟叶,“烟叶是经济作物,每亩地大概有几千元的收成,”一村民告诉本报记者,“相比小麦只有几百元的收成,当地农户肯定更愿意种植烟叶。”

  记者近几日连续走访安徽、河南等地,发现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并没有随着国家粮食补贴的提高而提高,“种粮不赚钱”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共识。正是如此,农田被改作他用的比比皆是。 

  对策篇  

  现状1

  农业补贴分散

  口粮补贴不够

  如何破解粮食生产的困境呢?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表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国家要加大粮农补贴,同时要将补贴政策细化落实,现在国家补贴按照耕地面积进行补贴,一亩地直补100多元钱。要有效提高粮农收入,就要加大口粮生产补贴,在未来2~3年内,使得一亩地的补贴可以提高到200~300元,使农民种一亩地能有1千多元的收入。

  郑风田表示,目前国家的三农补贴每年有1000多亿元,但是由于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像撒胡椒面一样,什么都补,面太广,例如种蔬菜和经济作物也补,家电下乡、建材下乡也补,购买摩托车汽车也补,很混乱,最终分摊到粮食种植上的补贴,力度是不够的。事实上,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本身利润较高,是不需要补贴的,家电下乡的补贴,最终也进了家电企业的腰包,而种水稻和小麦,产量难以大幅提高,价格又受调控,利润有限。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