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经济参考报:可能加剧通胀的五大因素

2011年02月16日 01:3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首先,货币流动性过于宽裕的局面不会改变。总结这些年经济发展成功经验,货币供应年均增长17%左右比较理想,今年货币供应量不会也不能大幅降低,为应对危机保增长上马的项目,其中很多属于中长期项目,为确保这些项目不至成为“烂尾”工程,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势头,仍然需要大量后续资金,今年货币供应增长控制到17%以下是比较困难的,年末M 2余额很可能达到85000亿左右,流动性管理难度很大。

  粮食和农副产品供应能否保持稳定,这是影响今年物价又一重要因素。在去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因素中,粮食和副食品价格上涨已经是重要原因,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7.2%。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今 年1月 份 全 国 农 产 品 批 发 价 格 总 指 数 同 比 上 涨10.0%,环比上涨6.2%,“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环比上涨7.3%,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去年受自然灾害和俄罗斯等国发布小麦出口禁令等的影响,国际粮价飙升,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也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创历史新高。今年国际粮食市场求大于供的局面不会改变,国际粮食市场仍然存在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华北和黄淮等地遭遇数十年来的罕见旱情,同时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出现忽视农业、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受自然灾害、成本上升和国际粮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不容忽视,这是最令人担心的因素。并且,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还没有真实反映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稀缺程度,远低于人均农业资源禀赋相近的日本和韩国,农产品价格逐步上调也是必然趋势。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应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有更大作为,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迈出更大步伐,努力建设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说到底,推动这项改革主要途径就是减少垄断、提高资源价格水平,而这最终要转嫁成经济发展的成本。

  收入分配改革是今年和“十二五”期间又一重要任务,为了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在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同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是不二选择,这同样要转嫁成为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推动价格上涨。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威胁。美欧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不断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送动力,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经济增长对能源、铁矿石、棉花等大宗商品需求将逐步增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攀升趋势难以改变,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不会消失。丁茂战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