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记者深入长三角、珠三角调查:被夸大的"民工荒"

2011年02月24日 14:3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今年春节过后,各媒体纷纷报道,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用工荒”再现。我们特组织记者深入长三角、珠三角,对此进行了调查。

  长三角,民工不荒技工荒

  正月十五之后一段时间往往是企业招工和民工务工的高峰期,一时间,节后用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用工荒”、“民工荒”等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用工问题逐渐升温。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被夸大的“民工荒”

  据了解,目前长三角地区农民工总人数为2800多万人,与以往相比略有减少,但幅度不大,各家企业节后返城务工率达90%,并没有出现大部分媒体上报道的“用工荒”和“民工荒”现象。

  近日,记者在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看到,市场内人头攒动,各个招工单位的服务台前都围满了人。“我不是很赞同报纸上有关‘民工荒’的报道,年初用工紧张的情况年年都有,只是今年被关注的更多而已。”该市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袁亮告诉记者,这里和去年同期相比,求职人数总体持平,甚至还有增长的趋势。

  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

  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拐点上,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不断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升级,因此,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在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一家金属轧制单位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负责招工的张经理告诉记者,他们这几天一直在市场里招机床操作工、打磨工等,原计划招六十人,但今天只有三个人符合岗位要求。“倒不是人少,只是符合工作要求的不多,我们要的是熟练上手的人,这样的技工很难找。”张经理无奈地说。

  既然是要技术工人,到职业技术学校招工应该是很好的选择。对此,用人单位却有自己的苦衷,他们和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学校派遣一批优秀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既能给用人单位解决人员问题,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年后学生放假,令这类单位出现了技术工的短时间空缺,从而在这一段时间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工荒”的假象。

  如何应对“技工荒”

  追根溯源,许多的问题都可能源于职业教育。有关专家表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是应对“技工荒”的重要之举。

  “技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只有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技工教育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认为,对职业教育继续加强监督与评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解决其学校设施陈旧,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能力薄弱,职教水平低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利用师资、场地、设备等,积极开展技能鉴定,锻炼出技能鉴定考评队伍,严格把关,保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质有效实施,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技工荒”问题。

  浙江:

  未雨绸缪 不慌不忙

    2月19日,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今年的春季人才交流大会比往届提前50天在此间举办,为的就是应对节后企业单位用人紧缺问题。

  早上8点,会场内人山人海,700余家企业单位推出的上万个招聘岗位虚位以待。

  “较往年相比,今年一线员工的岗位缺口稍微大一些。”杭州中亚布艺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闻女士介绍,公司从春节前就开始了一系列措施应对节后可能出现的“用工荒”:包括老员工带新员工、新员工带学徒工、学徒工当储备工等。

  浙江临安东方滑动轴承有限公司的展位旁排起了长队,管理部经理帅胜利告诉记者,公司早在去年就预见到今年招工的困难,通过各种措施未雨绸缪,所需人员在元宵节前已基本招满。

  杭州方圆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人力行政中心总监张劲松说,相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自己公司的“用工”并不荒,但是公司仍为留住老员工、招聘新员工而积极应对,“总体来说,今年的人员缺口不大。现在最缺的还是高端技术人才。”

  节前绸缪、节后应对,浙江的企业通过“前景留人”、“文化留人”、“待遇留人”等方式,不慌不忙应对“用工荒”。(通讯员 鲍丰彩 记者叶辉)

  上海:

  就业服务“春风”吹得早

 “目前来了33家单位,来应聘的人也多,估计有七八百人。”2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宝山区铁通路的宝山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大厅里人头攒动。看到记者在招聘会场地“探头探脑”,一位工作人员热心介绍。“今年有技能的更好找,工资也高不少。”身边一位安徽六安市的小伙子和记者攀谈起来,“这里天天开招聘会,挺方便。想找什么样的单位填张求职登记表,写清楚技能和要求,服务中心还会帮着在电脑里找合适的岗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