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调查称农民工厌倦候鸟式打工生涯 渴望融入城市(2)

2011年02月25日 07: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而令许多农民工在远去他乡与就近打工之间徘徊的,还有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以及长期以来农民工普遍遭受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公平境遇,有着许多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现实鸿沟。

  记者最近拿到一份由团浙江省委主持的《在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2261位青年中,有46.67%未办理养老保险的、39.23%的人没有医疗保险、40.29%的人没有工伤保险、58.32%的人没有失业保险、64.04%的人没有生育保险。在待业期间,71.44%的人没有得到过失业救助。

  这份《报告》的调查对象是1980年后出生、户籍在农村、离开原籍在外打工、年龄在16~30周岁的青年,他们已是目前企业用工的主力。调查涉及浙江省11个地市,通过问卷、座谈,从生活状态、收入就业、职业提升、文化娱乐、人际交往、婚姻家庭、子女培养、社会保障等多个角度调查反映青年在当地社会的融入程度。

  除了社会保障,在对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交往对象的调查中,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对象基本为同乡、同事和同学的“三同”。也因此,当他们有困难时,35.74%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同乡同事,仅有12.81%想到的是找政府组织机构。

  调查者认为,这表明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交往范围不广、程度不深。而事实上,也仅有23.86%的人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表示“满意”。

  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在城市工作的同时,也进入婚恋和养育子女期,但从调查结果看,在1202个独自离家外出打工的青年中,仅有161人与当地居民结婚。

  子女教育也是当前打工者最为看重的一个方面,调查者告诉记者,目前农民工子女上学被差别化对待,这成为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在有子女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子女在打工地的仅占3.64%。

  显然,令他们困扰的还有收入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被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月平均收入在1001~2000元的占62.53%,2001~3000元的占16.69%,3001元及以上的仅占7.74%。

  “缓解招工难,首要在于让在外打工的人安心工作,但这样的收入,在目前城市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背景下,显然有些免为其难。”

  调查人员认为,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与其父辈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生价值观有其自身特点。如果不能真正融入城镇生活,“落地生根”,“用工荒”现象将难以消除。

  农民工渴望“落地生根”

  招工难,原因众说纷纭。浙江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在招聘中,他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求职者:要不要加班?福利怎么样?有住宿吗?有没有工作餐?企业环境怎么样?是否有活动的地方?

  狄永华说,这一系列的发问,这种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表明“民二代”和“民一代”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一代大多不愿意过“年轻在城市、年老回农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农村”的“候鸟生活”,不愿意抛却年迈的父母、稚嫩的儿女背井离乡,这迫使企业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成本。

  团浙江省委的调查也发现,与第一代农民工比较,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务农经历,家庭的压力小,他们凭兴趣选工作,对工作比较挑剔,希望得到工作轻松、收入多、社会地位高、有趣的岗位。也因此,年轻一代跳槽的频率颇高,一个月不到就跳槽和一年内流动的占到35.75%。

  调查也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第一代农民工仅为0.08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

  浙江省职业介绍服务指导中心也就此提醒浙江企业,更关注企业软实力的培养,在环境的改善和管理的人性化上给予更多重视,“员工要求被尊重,要求有娱乐权,希望企业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关注打工者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等,这些以前可能不怎么被重视的东西,都可能成为企业是否能招到人,留住人的关键。”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专家认为,破解“用工荒”,除了企业,更需要政府的努力,要在农民工融入城市方面下功夫,如打破户籍门槛、优先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要使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确实得到改善,留得下、留得稳,让他们从流动状态转为稳定状态,在城市落地生根。“这是解决经济发展与普通劳动力供求紧张的最根本途径, 也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明智选择。”

  记者 董碧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