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玉米异军突起 领涨国际农产品

2011年02月25日 13:48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月份美国玉米期货价格已经升至去年6月下旬的两倍。受到极端天气和需求高涨影响,今年国际玉米供需缺口将增大。

  “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玉米,玉米可能成为领涨的商品。”这是对近期国际玉米价格最为形象的描述,2月份美国玉米期货价格已经升至去年6月下旬的两倍。受到极端天气和需求高涨的影响,2011年国际玉米供需缺口或将达到200万吨。

  2011年2月,国际粮价仍旧延续着一波又一波的涨势。粮食的金融属性不断加强,价格被流动资本和极端天气同时“绑架”,频频高企。在近期国际粮价上涨的风暴中,玉米无疑扮演了兴风作浪的重要角色。

  玉米价格领涨

  有分析师预测,国际玉米价格很有可能在今年的第二季度探高2008年的历史高位,创造新的纪录。

  路透社消息,今年2月22日美国3月玉米期货大涨逾2%,价格达到去年6月下旬每蒲式耳3.6美元的两倍。

  中国农业部在本周发布的“2011年第7周主要农产品国际价格周报”中指出,上周(2月14日~2月18日),玉米价格环比有所上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276美元,环比分别涨2%和1%,分别为连续第2周和第3周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玉米价格涨幅达94%。

  “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玉米,玉米可能成为领涨的商品。”FCStone澳洲分公司执行董事彼得·里索指出。

  此前,美国农业部(USDA)大幅下调美国玉米年末库存数据,2010/11年美玉米期末库存1714万吨,1月份的数据为1892万吨。受此影响,当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3月合约至少上涨3.59%。由于美国大豆和玉米产区高度重合,因此,美国玉米库存的大幅下调推高玉米期货,无疑会拉动大豆期价走高。

  需求拉动玉米价格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认为,今年全球玉米供需偏紧,巨大的需求给国际玉米价格的上涨提供了重要支撑。另有分析师认为,今年全球玉米供需缺口将达到200万吨。

  安粮期货分析师姜兴春指出,近年来,由于我国玉米进口量激增,国内玉米需求量对国际玉米价格的影响非常大。而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国际玉米价格也就水涨船高。

  近期,国内传闻中国将通过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来减少通胀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并进一步保障供应。虽然此消息并未得到确定,但是国际玉米价格已经开始做出了反应。

  此外,全球频发的极端天气也让供需矛盾更为突出。2月中旬的霜降天气影响了墨西哥当地的玉米产量,墨西哥国家玉米种植户协会秘书长称,预计霜降天气将会导致墨西哥西北部玉米产区遭受多达420万吨的损失,占今年墨西哥玉米预期总产量的16%左右。分析师由此认为,墨西哥可能不得不扩大玉米进口来填补国内供应缺口。

  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的消息,由于天气干旱影响了玉米单产潜力,本年度阿根廷玉米产量可能仅为1950万吨。此前,阿根廷政府预计2010/11年玉米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600万吨,而美国农业部(USDA)预计阿根廷玉米产量为2500万吨。虽然此后阿根廷部分地区迎来降水,但是分析师普遍认为,降水难以缓解干旱,玉米产量仍会受到影响。

  各国出招应对

  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已经威胁到国际粮食安全,一些依靠粮食进口的国家已经开始做出反应,韩国就是其一。据路透社消息,韩国考虑建立谷物战略储备,并计划购买玉米等主要粮食,仿效其它担忧食品价格高涨及社会动乱的亚洲国家的做法。

  韩国农业部消息人士透露,作为亚洲第四大经济体,韩国今年正考虑总共向美国谷物卖家购买55.2万吨玉米、小麦和大豆。他们还表示,排除储存所需费用,总成本估计将在约2000亿韩元(约合1.802亿美元)。

  作为世界重要玉米产区,美国将增加玉米种植面积。2月14日美国农业部(USDA)预期,2011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至9200万英亩(3720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料为5700万英亩,大豆和陆地棉的种植面积将分别为7800万英亩和1280万英亩。

  作者:焉靖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