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稳物价中南海心系“菜篮子” 对策力退通胀高烧

2011年03月03日 13: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界经济还没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通胀又已席卷而来。2010年,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还没走几步,物价上涨就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在2010年11月达到5.1%,买菜的老太太们开始抱怨菜价涨得太快了。很快,国务院出台了16条稳定物价的措施,控制通胀可谓“决心大、出手快”。2010年12月CPI涨幅回落到4.6%,今年1月则维持在4.9%。

  “我们国家连续7年粮食丰收,有充足的储备,我们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这些都是我们应对物价上涨的有利条件。”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同网民谈心时表示。

  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化“危”为“机”,保增长、调结构刚刚有点起色,而稳物价、防通胀就成了2011年的“头等大事”。经济发展有起有伏,历史上我国也多次经历物价上涨的考验。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打好稳物价这一仗,关系重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春节后,两场降水给北方农业区带来了福音。去年10月以来就受干旱影响的小麦产区,旱情有所减轻。我国物价上涨因素中,食品价格权重较大,粮食产量能够保证,就给稳物价打下了一个基础。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达1990年以来的最高位,在去年6月到12月间上升了32%,甚至超过了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该组织已发出“2011年全球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高企”的警告。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农产品存在一定的生产周期性,受异常天气影响,供需矛盾就会被放大,最易受到市场炒作,2010年以来“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现象屡屡出现就是明证。

  除了气候因素,去年以来国际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更是大宗商品上涨的主要推手。国际投机资金已经把中国的干旱作为“炒作”题材。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只有小麦出现减产,而玉米和稻谷均出现小幅增产,小麦减产幅度也不到4%,可国际小麦价格却出现疯涨。

  而去年,中国粮食总产实现50年来的首次“七连增”,并创下新的总产历史纪录,达5.46亿吨。我国目前拥有粮食储备近两亿吨。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完全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有分布不均的特点。每年有受灾减产的地方,也有无灾增产的地方。2008年冬季到2009年早春的旱情相当严峻,而当年粮食依旧增产。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表示,通过区域和季节间的互补实现稳定发展,全国粮食继续保持稳产增产的回旋余地还是有的。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2011年不会出现恶性通胀。因为目前我国不但粮食的储备充裕,植物油、猪肉、棉花、糖也有库存,物质基础为稳定物价奠定了条件。

  而为了遏制游资炒作抬高物价,去年,期货监管部门也配合中央稳定物价政策,将各个期货品种的交易保证金提高到10%以上,同时提高期货品种的涨跌停板幅度。这有力地打击了对主要粮、棉、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炒作行为。

  “我们虽然还不能影响国际商品价格,但稳定国内市场秩序没有问题。”一位资深期货市场分析师表示,尤其对于关系到民生的产品,“政府不会纵容投机者兴风作浪。”

  必须警惕“货币洪水”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物价上涨已经不是“自家的事情”。

  去年以来,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多个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经济过热、通胀“高烧”不退的难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目前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提升到6%以上,并有向发达经济体蔓延的趋势。

  今年1月,欧元区通胀率同比上升2.4%,高于2010年12月的2.2%,增幅创下近27个月来的新高。英国通胀形势也加速抬头,英国1月通胀年率跳涨至4%,比央行目标水平高出一倍。美国虽没有欧洲通胀压力大,但CPI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1.6%,也为7个月以来的新高。就连长期受通缩困扰的日本,通胀也有抬头迹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表示,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已突破100美元大关,而中东局势动荡的导火线就是物价飙升、失业高企、收入两极分化,尤其是粮食等基本生活产品价格急剧上涨,让老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全球通胀局势已经危及到有些国家的社会安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