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社科院李向阳:油价过百难阻美经济复苏势头

2011年03月19日 10:1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李向阳18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短期内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向好,国际油价攀升不会影响其复苏进程。美联储可能在年内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从中期看,美国经济滞胀风险加大。

  短期内经济复苏无虞

  中国证券报: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如何?国际油价攀升会否影响复苏进程?会不会爆发新的次贷危机?

  李向阳:短期内美国经济复苏没有问题,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国内,QE2发挥的作用非常大。美国私人消费增速回升很快,其背后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支撑。接连数月,美国新发行国债的大部分都由美联储购买,以此支撑庞大的政府支出。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美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政府转移支出占比达20%,创出过去几十年来的纪录。

  从外部看,欧洲经济和东亚经济都保持较快增长。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欧洲经济复苏好于预期,尤其是核心区德法两国。日本在此次地震之后经济会受到一些影响,但重建本身会拉动需求。因此短期内,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在QE2结束之前没有大问题。

  目前,国际油价已冲破百元大关。由于相对能耗较高,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油价上涨对美国物价影响相对较大,但不会对美经济复苏造成很大影响。美国现在从骨子里不担心通胀。美联储当初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有两个直接目标:一是提高资产价格刺激消费;二是避免通缩。

  美国在确定经济复苏之前不会大规模削减赤字和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只要继续执行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美国就不会再发生次贷危机。

  但在中期,美国经济滞胀风险加大。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东亚、巴西已经出现通胀,率先复苏的发达经济体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通胀水平也有所抬升,经济最差的欧元区通胀率也超过了欧洲央行制定的2%目标。美国通胀预期在提高,但长期看,美国经济缺乏自主增长动力。此前,奥巴马政府寄希望于清洁能源,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没确定之前,这一产业不会有真正发展。

  年内QE2可能终结

  中国证券报:在什么条件下美联储可能结束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入加息通道?

  李向阳:目前,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进一步量化宽松,全球通胀将无法遏制。

  结束QE2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美国失业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目前美国失业率已降至9%以下,未来3至5个月内,如果失业率能够降到6%以下,QE2就可能退出。

  二是经济增长率能够稳定。去年四季度美国GDP调整后年化增长率为2.8%,如果GDP能维持2.5%-3%的增速,QE2就可能终结。

  当前美国和欧洲的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分化。欧洲央行已经暗示四月可能加息,美国则在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从经济增长率看,美国经济增长好于欧洲,欧洲还有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缠身。从两者的分歧可以看出,美国从骨子里不介意通胀,至少不像欧元区那样介意货币贬值。因为欧元区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保持欧元币值稳定,所以欧元区可能先于美国进入加息通道。

  通胀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美国需要通胀,尽管奥巴马政府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量化宽松政策短期目标是刺激资产价格上涨,进而推动私人消费需求。目前,美国房产价格还处于低位,只有继续压低长期利率,才能使美国房产价格提升。中期内,通胀导致美元贬值有助于促进美国出口,奥巴马提出的“5年内出口翻番计划”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美元贬值来实现。从长期看,美元贬值是美国转嫁债务的客观需要。在金融危机阶段,美国将私人债务国有化;进入后危机时代,美国需要把国家债务国际化。历史上,美国也不止一次干过这种事。

  美元中期走弱

  中国证券报:未来美元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李向阳:短期内,美元避险货币的功能还存在,例如出现欧债危机、中东国际动荡时,全球资金都把美元作为避险工具。但中期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损害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中期美元是走弱的。

  中期看美国经济有很大隐患。危机留下的后遗症在两三年后会逐渐显现,首先是通胀,其次是主权债务的恶化。美国债务危机很严重。之所以现在对其没有强烈的担忧,主要是因为美联储、东亚国家还在购买国债。但亚洲国家未来是否会继续购买国债,例如日本地震之后,日本央行是否还有像以前那样的动力购买美国国债是个未知数。

  过去几年,中日两国是美国国债的外部主要购买者。未来,如果日本停止购买或购买量大幅减少,中国购买量不会相应增加,届时美国国债能否顺利发行是个问题。美国在国内找不到好的出路:靠增税不行,也看不到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税基的增加。唯一的出路就是将债务转移出去。 (记者 任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