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人民币加速出海 温州个人境外直投试点未被叫停(2)

2011年03月21日 14:50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链接 温州试水个人境外直投

  今年1月初,《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发布,允许年满18周岁的温州户籍且取得因私护照的个人投资者,使用自有外汇资金、人民币购汇及经核准的其他外汇资产来源等可进行境外直接投资,投资者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利润也可留存境外用于其境外再投资。同时,试点政策还对投资金额、投资领域、投资规模等作出限制。金额方面,依照规定个人单项境外投资额不超过等值300万美元;多个投资者共同实施一项境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总额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年度总额不超过2亿美元。

  何谓境外直投

  境外直接投资是指使用人民币资金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此前据有关规定,内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只能以外汇资金的形式进行。

  第一评论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温州率先开放居民个人境外直接投资一举很有些一波三折的意思:今年1月初,温州有关方面高调宣布开放居民个人境外直投,霎时引来聚光灯无数;仅隔一周,央行便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令人联想翩跹;事过半月,风闻温州居民个人境外直投“被叫停”,一时间猜测纷起,温州个人境外直投“遇冷说”、“冻结说”一度甚嚣尘上。

  所幸,事态不久便峰回路转:国家外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在公开场合首度正面回应温州个人境外直投一事,直言其程序尚未走完故未及实施,并非他因。同时,他表示未来资本项下的人民币可兑换会稳步推进。话音刚落,上海方面即传声将争取上半年开展个人境外直投试点,欲成为国内继温州之后的第二个开放个人境外直投的城市。

  我们无需去深究温州个人境外直投相关程序的是非曲折,但有一点再也明白不过:人民币国际化乃大势所趋,个人也好,机构也罢,开放境外直接投资,无疑意味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朝前迈进了一大步。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往往需经历全球贸易货币、全球投资货币和全球储备货币等阶段。回望近两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先区域化、周边化,再国际化,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步点日益清晰和从容——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大幅扩容。自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去年6月,央行把试点范围从启动之初的5个城市扩大到包括浙江在内的20个省市区,参与的出口企业从365家增至近7万家,同时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

  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顺利开闸。今年央行1号文件允许境内机构用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与以往人民币主要依靠跨境贸易、个人旅游等贸易渠道“走出去”相比,此举的不凡之处在于增加了一个资本项下的人民币流出渠道,由此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从贸易向投资转变。同时,为了缓解“出海”人民币投资无门的尴尬,央行允许境外机构以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人民币回流境内打开了一扇窗,增强了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的意愿。

  人民币境外使用崭露头角。2009年央行已与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35亿元人民币;2010年马来西亚林吉特和俄罗斯卢布先后加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外币种类中;2011年初,中国银行面向美国客户开放人民币交易,世行首次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一系列战略举措明白无误地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加速跑”阶段。

  诚如专家所言,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把人民币逐步发展成广为接受的国际储备货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长期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国际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无论从经济规模,抑或投资与贸易指标等看,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潜力巨大。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已然清晰——

  一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变局中寻找人民币的重新定位。力争实现一个由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一起构成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二是推动人民币在亚洲率先区域化。目前亚洲国家外汇储备持有量的全球占比达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亚洲国家普遍有储备资产多元化的需求;三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完善和开放的过程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手段包括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开放度,在A股市场开设国际板,逐步推出人民币汇率远期等金融衍生品及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等,以逐步加大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度,并为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构筑平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