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奢侈品内外价格两重天问题将解决 过程不会很长

2011年03月21日 15:48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在昨天举行的中国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我国将解决部分奢侈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高于海外的问题,主要通过培育自己的品牌、完善物流体系、转变和创新零售模式、减轻零售企业的负担等等措施。说到奢侈品的价格,很多朋友都有体会,在国外购买高级品牌的服装、化妆品等等价格都比国内要低很多,有的甚至相差两倍,于是就有很多的人选择海外代购。

  奢侈品现在并不完全都是有钱人的消费,一些普通百姓也开始消费进口商品,特别是一些进口的日用品。去年我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20亿元,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如何解决奢侈品内外价格两重天的问题?经济之声的特约观察员、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贸组织研究院教授屠新泉对此作出评论。

  主持人:现在海外代购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最根本的不外乎图价格便宜。请您给我们做一个比较,现在国内奢侈品价格和国外相比价格的差别究竟有多大?

  屠新泉:这个对不同的奢侈品来说,价格差异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很难去做一个笼统的判断。而且中国和不同市场的价格差也有区别,比如和日本的价格差,和欧洲的价格差,和美国的价格差,可能也都不一样。据我了解,日本的奢侈品价格也比较贵,特别是在日本销售的欧美奢侈品品牌价格也比较高,可能并不比中国便宜很多。

  主持人:我刚刚也看到一个资料,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外的奢侈品也在涨价,和国内的差价在缩小,是不是真是这样?

  屠新泉:也有这种情况。国外奢侈品品牌定价一般以当地的货币来定价,如欧洲的品牌以欧元来定价。最近这段时间,欧元在贬值,人民币在升值,价格差就会相应缩小。如果以相同的欧元价格在中国定价,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在中国国内的人民币价格就会相应下降,也是在变化当中。对中国来说,奢侈品市场也是在不断的成熟当中,随着市场的成熟程度越来越高,奢侈品生产企业在定价时,也会逐步的实现平衡,而不会总是保持非常大的价格差。

  主持人:目前我们还会听到、看到,到国外购买高级的品牌服装、化妆品、包等等的现象,原因就是价格比国内低。我们中国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在1998年时,还不到1%,但是到了2010年已经达到了10%,120亿元,可见增长之快。这次提出要解决奢侈品价格海内海外两重天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目的,就是把在海外的这部分消费引回到我们国内?

  屠新泉:应该有这样的目的。现在大家都是通过出国或者说网络代购的方式去采购这些奢侈品,这实际上对中国国家自身的税收有一些损失,包括零售业也有损失。既然同样是消费,如果说能把消费环节引入到国内,肯定会对国内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带动。当然奢侈品这种国内外的价差,也由多个方面因素决定,从现在这次商务部的表态来看,还要采取长期性措施,逐步改变这个情况。

  主持人:陈德铭部长提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措施,比如培育自己的品牌,鼓励大型的零售企业提高代理外贸转内销的产品等等,这些看起来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您觉得奢侈品价格会不会很快降下来呢?

  屠新泉:我觉得这个过程不会很长。奢侈品价格在中国为什么会比国外高呢?确实有很多的因素。一是,跟中国人消费心理有关系。因为在经济上升期,大家都处于逐步富裕的过程中,在这个期间,对奢侈品的需求比较旺盛,日本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第二,跟奢侈品差别定价策略有关。因为它是针对中国市场的,这种需求比较旺盛;而且有一些消费心理,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所以定价时自由度比较大,不需要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吸引消费。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另外,现在人民币在升值,升值意味着中国的人民币在海外的购买力增强,但是国内又在通货膨胀,这就意味着在国内的购买力在下降,这也是导致大家去海外采购的一个因素。也包括一些政策上的问题,比如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的问题,这些也会提高奢侈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陈部长也提到国内的零售渠道、物流渠道的问题成本非常高。

  在这些方面,政府可以做一些工作,降低这些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价差应该会有所下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