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美国本土制造业重现生机 中小企业重获活力

2011年04月06日 10:08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不断深化,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重振制造业。随着劳动力和运输成本的日益提高,亚洲制造变得越来越昂贵,美国本土制造业却因此获得了更多订单。

  彭博社近日刊登的文章称,劳动力和运输成本的日益提高导致亚洲制造变得昂贵起来,美国一些服装采购商转而向本土的小企业下订单。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传统制造业重现生机。对此,受访专家表示,服装业等美国传统制造业短期内出现了回流迹象,这一现象可以与美国为实现出口倍增计划而出台的具体措施相联系,而且传统制造业的回流将有助于增加就业。

  中小企业重获活力

  新赛季临近,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橄榄球队主教练亚历克斯·马格比开始订购运动服装。以往,他下单订购运动衫、短裤和夹克后,两家供货商会在亚洲的工厂生产这些服装,再运抵美国交货,而这个过程需要8个星期。但是今年2月,马格比直接向费城的博特豪斯体育用品公司订货,该制造商承诺4周内以同等的价格向他提供类似的服装。马格比最终认为:“我们发现博特豪斯交货最为迅速。”

  彭博社网站近日刊登的文章讲述了这则故事,文章称,随着亚洲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增加,美国本土的小型服装制造商终于有机会炫耀他们设在国内的工厂了。文章分析指出,经济衰退时亚洲许多工厂倒闭,一些幸存下来的大企业开始拒绝或推迟规模较小的订单,因此一些采购商转而向美国本土的小企业订货。如今,美国和亚洲工厂之间的价格差距已不再是一些采购商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博特豪斯体育用品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道格·蒂贝茨表示,公司的产品报价往往比海外竞争对手高出10%~15%,而两年前的差距为25%,报价差距的缩小足以使他们争取到像马格比这样不愿等待数月的订货商。还有一些小公司表示,“美国制造”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订购商品的质量。

  商务部研究院王立博士对记者说:“这表明,美国服装制造业短期内出现了回流迹象。”劳动力和运输成本的日益提高导致亚洲制造变得昂贵起来,像博特豪斯体育用品公司一样竭力反对外包趋势的美国小型服装制造商终于能够有所作为。彭博社的文章说,美国政府部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国产服装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由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41%,下降到2008年的3%。然而,美国仍有数百家小型服装厂商,其中大多数只有几十名员工。美国服装鞋袜业联合会负责国际贸易的副主席内特·赫尔曼说,现在许多小型公司受益于坚持美国本土生产的决策。

  “这与美国为实现出口倍增计划而出台的具体措施相联系,如对企业加强服务、提供融资支持等,因此包括服装制造行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得以受益。而这有助于美国增加就业。”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部主任梁艳芬对记者这样分析。据了解,为落实出口倍增计划,作为具体政策,美国进出口银行大幅提高对中小企业的出口信贷额度。同时,出口倍增计划有望为美国增加200万个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当前仍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发达国家开始重振制造业

  梁艳芬表示:“这也是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新迹象,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具体表现。”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不断深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日益衰退,“去工业化”趋势严重。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也相应减少。有数字显示,过去10年,美国制造业减少了600万个工作岗位。

  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都致力于重振制造业,不仅仅为扭转工业衰退、促进国内就业,一定程度上还将未来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于工业振兴计划。去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制造业促进法案,以帮助美国制造业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实现奥巴马提出的美国出口5年内翻番的目标。制造业促进法案是美国政府重振“美国制造”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清洁能源领域是重振“美国制造”的重点。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趋势来看,重振美国制造业有两个方向——高端回归和低端回归。就低端回归而言,目前已经有迹象表明低端产业正回流美国,如因物流成本提高,一些设在中国深圳的美国纽扣制作企业正在回流。就高端回归而言,尤其在新能源领域,美国再次获得技术制高点的可能性很大。

  □本报记者李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