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禁剩令”剑指VC行业乱象 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2011年04月11日 16:59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禁剩令”剑指VC行业乱象 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国VC行业近几年产能的过度扩张导致价格雪崩,中国企业失去了行业主导的话语权。即将出台的新政必将带来行业洗牌,进而净化市场环境,重塑中国VC行业竞争力。

  占据全球80%产能的我国VC产业可能进入新一轮行业洗牌。记者日前获悉,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有望近期出台,从而为行业准入设置门槛,向行业发出结构调整的信号,进而净化市场秩序,抑制行业乱象。

  近年来,国内维生素C(以下简称VC)产能过剩喧嚣不止。一些投资者的盲目涌入令产能暴增,价格下跌,本来掌握定价权的中国企业无奈只能将VC“贱卖”。

  据了解,即将浮出水面的《准入条件》将从落实投资管理政策、实施生产总量控制、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依法惩治违规行为、建立信息发布制度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遏制维生素C产业盲目发展和违规建设。

  产能脱缰

  记者获悉,在新政出台的预期下,国内已有部分中小型VC生产企业开始停产或放缓新项目进度,其中不乏在一年内才新建或重新开工的VC生产项目的企业。

  对此产业异动现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VC行业结构开始调整的一个信号,随着近期国家即将下发的调控文件逐步面世,近年来VC产能过度扩张的势头将得到限制,产能相对过剩的现象有望得到缓解。

  VC行业内戏称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鲁维制药这五家企业为“五大家族”。因为这5家企业占据了全球VC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全球VC价格也基本掌控在这5家企业手中。“然而这几年有很多企业积极上马VC生产线,从而造成行业产能过剩。”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对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维生素C产量已经达到20万吨,远远超过了全球需求的12万吨。

  2008年底的一场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发达国家对VC的消费习惯,VC出口在一片低迷的原料药中一枝独秀。2008年,我国VC出口量达8.5万吨,出口金额达7.4亿美元,出口价格同比增长了82%,VC行业高景气的周期持续到2009年整个年度。VC这座“金矿”吸引了越来越多掘金的投资者。供需的天平在产能大跃进中逐步失衡。

  产能过剩直接导致维生素C价格下滑,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维生素C均价为75元/公斤左右,同比下降15%。此后维生素C售价还一度下探至38元/公斤,几乎与成本持平,为近3年来的价格最低点。今年2月底,国内主流厂家的维生素C报价也仅在42元/公斤左右。

  随着VC产能扩张,中国企业失去了原有行业的主导“话语权”,买方对中国的VC出口价格有了更大的谈判余地。“产能的快速增加导致出口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又引发恐慌性抛货,如此恶性循环终将导致价格雪崩。”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对媒体表示,国内VC可能重蹈过去多次出现的价格大大低于生产成本的覆辙。“这不仅会彻底葬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VC行业,而且还可能引发企业破产倒闭、职工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面对逐渐失控的局面,“五大家族”决定停止对外长单报价,并宣布从2010年9月20日开始停产保价。

  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事实上,VC产业作为一种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三高”产业,已经不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寻求更为有效的方式调控维生素C行业的产能。

  日前有消息称,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准入条件》有望在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公布后出台。该准入条件将从收率、能耗、技术水平、环保、安全等几个方面对VC行业进行规范。

  对于此次被业界戏称为“禁剩令”的行业准入门槛,业内普遍预计,此次将出台的准入条件肯定比以往都要严格,这将有利于解决行业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问题,同时能够提升产品质量,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郭凡礼认为,在《准入条件》出台后,VC生产企业仅在治污方面就需要投入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因此大部分企业将被淘汰。中小企业离场后,整个VC行业集中度将提升,而这也为VC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做了铺垫。

  但是,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认为的观点则相对谨慎。她认为产能相对过剩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实,因此,要恢复到上一轮高价位出口周期的价格水平不太可能;而目前提价更多的将是贸易性调整,上涨空间将不会很大,VC行业较长时期内价格低位运行趋势比较明显。

  作者:回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