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美联储近百年来首开发布会 掌门人微妙措辞答问

2011年04月28日 19:17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京时间今天(28日)凌晨两点,有97历史的美联储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第一次像许多发言人一样,开始面对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臂,回答一个个针锋相对的问题,甚至在发布会的前几个问题,伯南克的声音还微微有些发抖。

  伯南克:政策信息的透明化也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就在94年的时候,要调整联储基金利率甚至都不对公众说。现在美联储已经不是那个不让别人知道你在干什么的中央银行了。

  美联储目前的计划是每个季度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即每两次议息会议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钱立伟认为,对于从不举行新闻发布会的美联储来说,这的确是一项历史性的突破。而对于华尔街和白宫,他们更希望的是,不要从这次的新闻发布会中听到"意料之外"的新闻。

  钱立伟:这本身意义还是很大,一个是历史性的这种突破,公众或者说舆论对美联储一直有这方面要求,一个是在金融危机当中美联储可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另一方面就是走出危机以后,美联储最终决定办这个新闻发布会,其实意义就是为了增加政策透明度,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同时对伯南克本人来说,也是为他自己做政策阐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伯南克:美联储将结合未来信息定期评估美联储持有证券的规模和结构,并在需要时做出调整,以最大程度推动就业并维持价格稳定。

  有分析人士认为,"适时调整"这种措辞变化非常微妙,认为这是新一轮量化宽松(QE3)即将上马的信号。对此,钱立伟的观点是,伯南克自己其实也拿不准,如果有第三轮,模式可能会有变化。

  钱立伟:我觉得这可能是伯南克信息不足一面,对未来局势没有十足的把握,比如说通胀的形势,目前来说美国的核心通胀也在美联储规定目标2%以内,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增长的前景,大家都预计可能在2%左右,甚至低于2%,也说明美国经济复苏很乏力。最近标普降低了美元债务的前景,对美国经济也是有潜在大的冲击。未来美联储可以根据上述的这些情况,特别是失业和利率增长调整它的资产的规模和结构,因为现在它持有的资产里面一方面是国债,还有一方面是抵押债券,调整规模和结构,就是说国债跟抵押债券比例到底应该是怎样,要不要卖掉一部分抵押债券,是买国债还是整个两方面都要买,这其实还是一个未定的,规模上也可能进一步增大,现在有可能2.5万亿,2.6万亿,规模增大的话它也不一定要买国债,也可以买别的。

  伯南克:美国金融市场上,没有通胀预期上升的迹象,我们的预期是通胀会趋缓,到一个温和的水平,尽管如此,我们还会密切关注利率等指标,来帮我们识别通胀的压力。

  在星期四,也就是伯南克新闻发布会的次日,美国将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的GDP数据。此前,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们将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从2.5%下调到1.4%,比去年第四季度3.1%的增速降低了50%多。同样,钱立伟对美国经济前景也并不乐观,他认为,美元的信誉可能会对美国经济复苏造成冲击。

  钱立伟: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其实跟四季度比的话,应该说这种不确定性其实是进一步加深了,由于目前一个日本大地震,北非中东的乱局,还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油价上涨,粮价上涨,对美国的冲击也逐步在显现,对新兴国家来讲,它目前经济面临最主要是抑制通胀,对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来讲,这种通胀的苗头已经开始出现了,美国从最近的这些核心通胀CPI来讲,也是在慢慢上升,虽然还没有达到他目标2%,对伯南克来讲他已经观察到这种变化,特别是最近油价涨的让老百姓怨声载道,他必须做出一些有力的回应,奥巴马政府最近开始调查市场是不是有投机,要增加开采国内石油,所有这些措施他其实也是为美国降低或者稳定这个通胀预期。未来的话美国经济如果能够达到3%的话,我觉得对美国经济来说已经不错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讲到的美元,美元信誉如果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以后,会抬高他这个国债利率,投资成本会上升,那反过来又会抑制企业的投资。所以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复苏比较乏力,另一方面前景又是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又很多,所以未来美联储政策的把握力度和节奏会越来越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