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西部“民工荒”调查:缺工人源于缺待遇

2011年05月03日 08:5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民工荒”再度袭来,不过这次,范围更大。

  前所未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悄然变化,“民工荒”席卷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同时,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民工短缺”,并由此拉开了中西部与东部争抢农民工的序幕。

  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103个主要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从金融危机期间的0.85,大幅回升至0.97,接近2007—2008年的历史最高点。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过50人的企业达2300余家,缺工总数达到25万人;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披露,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缩减10%~15%,减少外出人员至少100万人,湖北省内的用工缺口约有60万人;重庆的有关数据显示,有430万农民工在外地区就业,而今年重庆市内的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将增加55万,也出现大面积“用工短缺”……

  这场正在上演的东西部劳动力争夺战,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失衡还是必然?当代产业工人就业,更看重什么?更需要什么?企业招到人,留住人,最应依靠的又是什么?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赴山西、陕西、安徽、河南等地,实地深入调查“民工荒”真相。

  “产业工人”赢得尊重了吗?

  张丽丽是来自安徽的农民工,19岁就开始出去到上海打工。

  “在外面一呆就是好几年,工作一直比较累,尤其是当生病、亲人不在身边的时候,这时特别想家,这是我在外打工经历中留下的最为痛苦的记忆。”张丽丽说。

  今年春节前,张丽丽为了照顾准备上学的孩子,不得已才离开上海,通过亲戚介绍回到老家安徽阜阳的一家企业工作。

  “家里现在都办厂了,以后不会再出去了。”张丽丽一脸欣慰地告诉记者,“在外面比家里苦多了。工作累不说,孩子无法入学,而且物价太高,出门什么都要花钱,各种开销就受不了。在家乡这些都省了,可以照顾老人、小孩,照看地里的庄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丽丽现在的同事中有70%以上,都是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返乡农民工”。而正是由于大量的农民工“返乡”,才造成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荒”。

  事实上,面对东部沿海地区来势汹汹的“用工荒”,有关专家明确指出:企业仅仅靠采取提高待遇、降低门槛的办法来应对,这或许能取得一时之效,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破解“用工荒”的根本途径在于加速推进农民工的“产业工人”进程。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

  而早在2004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的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再次充分肯定了农民工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称“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但多数企业还没有把农民工当成稳定的产业工人。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待遇,游离在社会保障之外,处于城市里的底层。

  有关专家认为,没有户口、子女上学受到各种限制和不公正的待遇,以及过高的消费水平、较差的生活环境、高房租、高房价,甚至受到城里人的无端指责和歧视等等,使他们逐渐对打工的城市失去了信心,而这才是“民工荒”的内在原因。

  而加快推进农民工的“产业工人”进程,有待于政府尽快调整城镇管理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待遇,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像市民一样在城市“体面地生活”。

  缺工人源于缺待遇

  有专家认为,新一轮大面积的“民工荒”是因国际金融危机后不少企业减产、停产,大幅度裁员以后出现的用工反弹。这些企业接的大都是“短单”和“小单”,带有很强的季节性和临时性。一旦后续订单无法跟上,这些农民工将再度被裁减。

  正因为多数企业缺乏用工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工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性,致使农民工的流动性增强,从而引发企业季节性或临时性“用工短缺”。

  实际上,“民工荒”并非今年才有,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是那时局限于珠三角地区,其他地区并不明显。但是今年的“民工荒”尤其严重,甚至蔓延到中西部地区。

  除了大的社会用工环境因素外,这其中与用人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有很大干系。

  “1996年,在我16岁时就去广东打工,工资很低,只有300~400元。那时生活很困难,一天才吃两顿,根本吃不饱,还要经常加班,搞得人又累又饿。为了省钱,我常常不吃晚饭就睡觉。”面对记者,常年在外打工的李满霞忍不住眼圈湿润,露出一脸的难过。

  她说:“2005年,我去了北京,做电子产品。在北京的时候,计件工资也就1000元左右,好歹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再挨饿了。出去打工有10多年了,虽然挣了一点血汗钱,但给我留下的几乎都是辛酸记忆。”

  显然,李满霞的经历是上一代农民工的共同经历。

  在中部省份安徽,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用工制度规范、工资待遇较高、生产生活环境比较好的企业,春节过后外来工返厂率达80%以上,甚至更高,招收新工人也相对容易;而一些工资待遇低、生产生活环境差的企业春节过后普遍存在缺工问题,缺工率达30%~60%。

  有专家分析认为,农民工权益诉求与现有企业管理制度设计之间存在的不对称,可视作东部地区“民工荒”的一个深层诱因。

  因此,专家建议,企业应该合理提高农民工的薪酬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创造更多在岗培训和业余学习的机会,支持他们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学会“用良好的信誉吸引人,真正的关怀温暖人,良好的待遇留住人,优良的环境培养人”。

  “解决用工荒,企业本身要提高员工待遇,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留住工人。”来自江苏常熟、在安徽阜阳投资建厂的企业家贝建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贝建英介绍,他们厂工人的生活条件相当好,宿舍每间最多3~4人,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员工生日厂里还会送生日蛋糕。他们厂去年开始就在落实社保。目前,他们厂90%以上的工人都工作了半年以上,流动性很小。

  “能在我们公司持续工作两个月以上的员工,‘五险一金’等社保基本上都可以解决。如果给员工办了社保,员工队伍就会明显稳定一些。”来自安徽凯乐公司管理层的谢军认为。

  阜阳一家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张建法表示:“我们从事的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强度大,员工流动性也很大。我厂主要是提高工人的待遇来稳住员工,从食、住、精神文化多方面着手,鼓励每位工人都办理社会保险,减少流动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