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商品打折信用别“打折” 商家切实让利才是王道

2011年05月04日 14:0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个“五一”小长假,大部分商家都赚了个盆满钵满,从官方统计数据看,三天里,上海商业日均销售额11.67亿元,总营业收入超过35亿元,创下12年来历史同期新高。但笔者对这个新高有点不太一样的解读:这里面自然有消费者买得爽快的因素,但有多少和商品价格的上涨有关呢?比如昨天就有朋友感慨说,在一家大型折扣广场内,普通男士短袜在打对折后,竟然还要100多元一双,这个价格究竟是怎么定的?

  关于价格,笔者有很多美好的梦想。第一个,自然是定价不要“野豁豁”。 “逢新必涨”的趋势在这些年愈演愈烈,早两年,在中档商场中,一双单鞋价格不过两三百元,等到换季时,一二百元就可拿下,而一双凉鞋的价格定价不会超过200元,可这些年来,鞋子价格几乎每年上涨30%,今年单鞋价格已经涨到六七百元,一双凉鞋也要四五百元。一双鞋,真的那么值钱?

  面对消费者对价格“虚胖”的质疑,生产厂家却拿着“生产成本上涨”的理由振振有辞。可看看现在的鞋子,不要说用纯皮革的少了,即使那些用PU等人造材料的,也莫不是把用料省而再省,每双鞋子原料成本的上涨绝对要不了几百元。至于人工成本,似乎也没有达到年均30%的涨幅。所以,面对越来越离谱的定价,笔者第二个梦想就会蠢蠢欲动:监管部门能不能调查一下一只袜子、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真正的生产成本,然后将它们公之于众?

  与此同时,商场折扣也让人越来越难相信。小长假里商场生意好,一个重要原因是折扣多。笔者算过,最“斤斤计较”的消费者大概能够在“折扣战”中获得5折乃至更低的优惠幅度。虽然折后价格与前些年相比还是居高不下,但毕竟能挤出点水分,好歹也是种安慰。无奈的是,就在这个节日前,有部分商场传出“虚假折扣”的消息:打折前先提高原价,然后再给出优惠,最后的价格还是比原价高。消费者看不到商场的销售记录,掌握不了原价信息,想在这样的“数字迷宫”中找到最经济的消费方式,只有一个字:难!

  所以,笔者的第三个梦想是能够有更透明的价格信息公布方式。其实,上海在很早以前推出过“三色标签”,蓝色代表实价、黄色代表折扣价、红色代表可议价。在黄色折价标签上,还要注明此前的原价,且此原价并非商品的初次售价,而是上一次销售时的实价。如果三色标签真如其设计的那般坚持使用,就不可能出现商家提高原价再打折的行为。遗憾的是,三色标签的强制程度不够,商家违法成本也不高,加上很多商家运用“满额立减”、“赠券换购”等方式促销,使得蓝色实价牌、黄色折价牌的使用机会更少,也让“提价后打折”有了空间。

  不过,真要让价格回归合理应该不复杂:有些商场采取“价格锁定”方式进行内部管理,如果营业员和消费者议价后的成交价不符合内部预设的价格,交易就不能成功。那么,是不是也可以为“三色标签”设计一个类似的管理系统,一旦商场内新的折扣价高于上一次销售的实价,同样会被制止交易?(任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