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亚洲外储止损美元 专家:本币结算以减持美元

2011年05月06日 13:23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新增外储七年损失已达2711亿美元。”昨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室主任张岸元的一篇文章再次刺痛了中国巨额外储的敏感神经。文章指出,如果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至6.0,损失将攀升至5786亿美元。

  事实上,中国的烦恼也代表了整个亚洲的烦恼。如今,全球外储规模排名前七位中,亚洲以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为代表占据四席,尽快实现外储多元化已成亚洲国家的燃眉之急。

  方式一:本币结算

  随着国际资本涌入亚洲新兴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长迅猛。据统计,目前亚洲地区的外汇储备总额已增至约6万亿美元,其中有一半为中国持有;韩国外汇储备也于4月底首破3000亿美元,达30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台湾昨日报告则显示,截至4月底台湾外汇储备为3995.41亿美元,比3月底增加69.15亿美元。

  亚洲经济体财富的累积正呈现加速度态势,但随着美元不断贬值而引发财富大缩水,推动外储多元化已成为亚洲各经济体的共识。

  5月4日,中日韩三国财政部长在越南首都河内发表联合声明,三国已经同意就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相互之间进出口贸易展开可行性研究。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中日韩三国外汇储备增量中美元的比例可能有所下降。

  不过,这种方式是否万无一失?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中日韩使用本币结算,中国外储的汇率风险将大大增加。”

  他解释说:“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结构是失衡的,尤其韩国和日本,对中国都是顺差国,这意味着中国必须用美元兑换成韩元和日元后,再去购买两国商品。然而,韩元和日元相对于美元,其汇率波动更为频繁,风险更高。”

  与此同时,日元、韩元以及人民币等货币投资渠道的缺乏也是持有这些货币的风险之一。“本币贸易结算后,各国持有的其他两国货币必须有所去处,如果没有投资渠道,势必滋生出一系列难题。”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方式二:投资邻国

  为减轻对美元的依赖,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韩国央行日前表示,计划动用该国307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投资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内地资产。

  据英国《金融时报》昨日报道,韩国央行已经向北京方面提出申请,希望获得中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计划的配额,该计划允许海外集团购买中国内地的股票和债券。不过,韩国方面遇到的一大障碍是,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允许外资自由来去。目前,只有一定额度的QFII被允许在中国境内投资。

  事实上,亚洲各国对于外资投资的态度都出奇一致的谨慎,中国每每打算增持日债及韩债也曾两面碰壁——日本政府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言论,希望中国不要增持其国债;韩国政府甚至出台针对外资投资的增税计划。

  “亚洲各国对于外资投资的态度的确是一个问题,毕竟外资大规模流入,极可能对各自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孙立坚进而指出,“如果只是亚洲其他国家加大对中国内地市场的投资,那么在中国现行制度下,中国必须承担这些国家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从而引起的中国外汇占款增加的负担,但中国是否具备此能力尚难定论。”

  方式三:成立共同货币基金

  无论如何,在美元当道、但又不愿负起国际储备货币应付之责的情况下,亚洲区内加强合作是必然趋势。

  5月4日,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在东盟与中日韩三国财长会议上表示,即将成立的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对亚洲地区的合作很有帮助。AMRO是“亚洲版IMF”——亚洲货币基金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将于5月在新加坡设立。据境外媒体报道,亚洲13国规模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基金去年3月正式生效,一旦在流动性短缺,此基金将通过换汇交易,对成员国提供援助。

  “亚洲的确有必要成立一个共同货币基金,采用轮流执政的方式,对危机国进行援助。”孙立坚表示,“这一基金也可以以区域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到欧美非等其他市场进行投资,以避免单一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时遇到的政治阻碍。”

  “其实,亚洲各国的外储可直接用美元互相投资,而不需要先兑换成被投资国货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只要加强对整个区内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并做好风险预警机制,这种投资方式将有效地分散各国外储投资的风险。”孙立坚建议。(《国际金融报》 记者付碧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