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欧经贸期待甩掉包袱

2011年05月19日 17:45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15日~19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访问中国,计划走访成都、北京与上海三座城市。访问期间,范龙佩积极地为欧盟方面拉赞助,并多次传递出希望中方扩大对欧元区投资的信号。中国方面4月份曾表示,准备购买更多欧元债券以帮助稳定欧元区。而中方则期盼欧方加快解决长期困扰中欧经贸关系的两个老大难问题——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访华之际,正值欧洲债务危机加重之时。5月17日,有欧盟官员表示,希腊有可能进行债务重组。面对已现“二次恶化”苗头的欧债危机,欧盟方面自然是忧心不已。

  5月15日~19日,范龙佩访问中国,计划走访成都、北京与上海三座城市。这是范龙佩2010年1月1日正式就职欧洲理事会主席后首次出访欧盟以外的国家。

  访华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京与范龙佩进行了会谈。会晤中,胡锦涛表达了要与欧洲进一步加强贸易、金融、创新、研发、环保、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合作的意愿。范龙佩对此表示感谢,并再三保证投资欧元区绝对安全,且多次传递希望中方扩大对欧元区投资的信号。范龙佩表示:“欧元区的稳定是全球经济恢复的关键,也是中欧的共同利益,中国对欧元区的直接投资和储备投资政策都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双边的相互依赖性发展至一个新的高度。”

  不难看出,此次访华,范龙佩在积极地为欧盟拉赞助。对此,中方其实已于4月份表示,准备购买更多欧元债券以帮助稳定欧元区经济。而中方的最大期盼则是,欧方加快解决长期困扰中欧经贸关系的两个老大难问题——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欧方积极寻支持

  访华期间,范龙佩表示,占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仅6%的希腊、葡萄牙等债务危机重灾区国家的情况有被夸大的迹象。他指出,欧洲经济仍在复苏的上升通道中,欧盟和欧元区2011年经济增速将达1.8%和1.6%,占全球GDP20%以上的欧盟仍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和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中国4月份已表示愿意从欧元区二线国家购买更多债务,但目前尚未透露准确的数目。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就此评论称,目前及后期继续收购欧元区债券是中国明智的选择。他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状况目前是否恶化并不能确定,如果希腊的债务重组结果只是单纯地延缓还债期限的话,就不会对中国持有的欧元区债券的投资安全产生威胁。他同时表示,增持欧元区债券在给予欧盟帮助的同时,这种帮助亦会通过经贸渠道客观反馈回中国,彼此间的贸易交往会更频繁。由此,鲁政委判断,中国仍可继续增持欧元区债券。

  中方期待甩掉包袱

  聚焦欧债危机之余,中欧双方进一步扩大相互间合作也是主要议题之一。胡锦涛在与范龙佩的会晤中就明确表示,中欧双方要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着力推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

  会晤中,胡锦涛还特别提到了长期困扰中欧经贸关系的两个老大难问题——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胡锦涛表示,中方会继续为欧盟国家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便利,希望欧盟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中国企业赴欧盟国家投资经营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中欧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对此,范龙佩并未公开作出回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认为,由于欧盟实行的是多成员国的政治体制,任何一项决定都需要欧盟所有成员一致通过,所以范龙佩很难代表欧盟对这些问题直接作出回应。

  对于这两个老大难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张健对记者直言:“确实是时候了,欧方应该抓紧时间主动解决。”

  张健引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姜瑜在5月1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的观点称,无论是限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还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问题,目前来看,更多是政治考虑,并无实际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日益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持下,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果欧盟方面继续固步自封,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失去同中国展开利润丰厚的技术合作机会。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方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应客观面对并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张健表示。

  作者:杨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