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食品安全不能搞“国情论” 难解国际市场危机

2011年06月23日 09:21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关于乳业新国标之争,几大乳企集体沉默。业内专家王丁棉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个行业并未达到整顿的效果,一些大企业还没有从中吸取教训。而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则表示:提高标准,倒逼质量提升,这样的想法是不错,可是如果脱离了实际情况,就可能导致乳业重创。(6月22日《人民日报》)

  这位内蒙古奶业协会负责人的论调,让我想起同样是《新京报》2010年7月14日的报道,当时,针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这一“历史新低”,业内存在争论。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认为,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

  这些都是典型的食品安全“国情论”,认为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产业发展落后,检测手段不完备,还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如果硬推,会重创食品产业。所以,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定得低一点,风险大一点,危害多一点,是难免的。然后双手一摊:“国情如此,有何办法”?

  问题是,在安全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是人,没有谁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中国人的胃并非天然比别人的胃能耐大一点,可以百毒不侵,这决定了我们不能打着“国情论”的旗帜,搞食品安全特殊化。在一个食品高度工业化的时代,食品没有安全标准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而食品安全标准太低,或是人为定低,其安全把关的作用必然降低,甚至形同虚设。在生命安全与“国情如此”之间,孰轻孰重?

  食品安全“国情论”听起来合情合理,一遇到国际市场时就暴露出其弊病来。一方面,既然中国食品因为“国情论”而降低了安全标准,想出口国外,国外必然要按自己的高标准来衡量,中国的食品只能被拒之门外,影响本国的国际贸易。另一方面,既然我们的国标比别人低,在国际贸易中,别人可能会对本国适用高标准,对中国适用低标准,受害的最终还是广大国内消费者。如此看,我们本来是想通过降低安全标准来适应产业实际,以促进产业发展的,结果,产业发展却不能扩大外贸。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以国情为本”,“以企业为本”,这有为企业量身定制之嫌,不像是为了限制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更像是为不合格食品办一张市场准入证。那么,企业(且不说那些不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始终不愿意提高安全标准,是不是中国人就吃不到高标准、高安全的食品?监管部门和中国人难道要被这些企业要挟不成?因此,这样的食品安全“国情论”貌似理由充分,实则大谬,是监管角色错位的体现,即监管部门本来应对国民健康负责,现在却变成了听命于企业摆布的小媳妇。

  事实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的一致性明显提高,但我国食品国家标准仍然偏低,项目仍然偏少,这才是真正需要面对的国情。(廖保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