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结构调整须补齐消费“短板”

2011年06月24日 10:5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居民对未来收入的增加态势并不乐观。虽然今年以来不少地方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居民尤其是农民工收入增加,但是上涨的物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部分收入的增加。短期内物价上涨压力犹存,因而人们对未来购买力的加大持有怀疑态度。

  近期,猪肉价格的上涨已经引起了一些地方出现“抢猪大战”,作为被戏称为“猪指数”的CPI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猪肉的涨价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通胀预期。当前市场已经出现6月份CPI增幅可能逼近6%的预计。

  在物价走高因素不减的背景下,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以及消费行为将会发生何种变化呢?

  “扣除物价因素后消费实际增速略有放缓。”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同看法。随着物价的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水涨船高”在意料之中,然而如果撇开物价因素,消费的下滑意味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胀已经对人们的消费带来了影响,居民消费行为更加谨慎。

  物价的上升,给低收入人群消费带来的影响更大。虽然食品价格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力,但是食品消费的增速却在下滑,由此可以看出,食品价格的上涨使得改善性食品需求减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往往倾向于选择价位较低的替代食品。比如,当前飞速上涨的猪肉,使得不少人选择少吃猪肉,而改吃鱼、鸡等其他肉类。由于生活必需品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即使物价上涨,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仍然保持稳定,难以下滑。

  日前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二季度消费意愿低位回升,储蓄意愿再度升高。在各类消费中,居民购车意愿仍保持高位,旅游消费季节性回升明显。

  购车意愿以及旅游消费的表现,都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通胀对于高中收入群体的影响小得多。相对于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购车和旅游消费往往是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项目。虽然自相关刺激政策退出之后,汽车消费今年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成为导致消费增速小幅回落的一大主因,但是今年车市也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变化,尤其在一些实施“限购令”的城市,中高端汽车销售稳中有增,大幅下滑的往往是以往受政策鼓励的小排量汽车。

  储蓄存款意愿更高,也表明百姓消费更趋谨慎。通常来讲,通胀下进行投资来抗通胀,往往更有利于人们钱包的缩水。当前储蓄意愿更高,一方面表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不减;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投资渠道狭窄,百姓的风险意识较强。今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之手一直没有放松,购房意愿的下降以及房屋成交量的低位运行,不仅成为房屋消费下滑的推手,也间接拉动了上下游行业包括装饰、家具等行业消费的回落,成为今年我国消费难以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的消费缺乏消费热点,既没有前两年的汽车、家电消费热点,也没有购房热潮,曾经出现的农村消费增速超过城镇的喜人现象,如今也不太理想。可圈可点的热点,仅集中在黄金珠宝以及奢侈品消费方面。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兼具投资功能的黄金珠宝以及收藏方面的消费急剧升温。奢侈品的热度不减,再一次说明通胀对高收入群体的影响甚微。

  当前,我国消费名义增速维持高位,但实际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放缓。而且,随着一些刺激消费政策效应的弱化和退出,今后消费仍有回落的空间。当然,消费具有稳定的特性,因而大幅的下滑也不太可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持续存在,地方投资冲动和房地产投资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引擎。投资的“小步快跑”与消费的“小幅回落”,暴露出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远未得到解决,扩内需仍然需要政策给力。

  刺激消费,并不仅仅是出台短期的刺激政策,而更应该积极着手综合性长远机制的建立。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居民对未来收入的增加态势并不乐观。虽然今年以来不少地方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居民尤其是农民工收入增加,但是上涨的物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部分收入的增加。短期内物价上涨压力犹存,因而人们对未来购买力的加大持有怀疑态度。

  因而,在及时补贴低收入群体抵消通胀影响的同时,更应该推动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目前,个税改革仍在酝酿中,对个税起征点的争论,反映出人们把更多的希望放在了个税调整收入再分配上面,然而,财税专家并不认为个税能担当起太多收入再分配的重任。实际上,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更重要的在于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然而,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面临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压力,难以在短期内迈开大步。这就需要各方下大力气,真正推动相关体制改革的推进。

  消费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必然要加强的“短板”,破除阻碍消费的“藩篱”势在必行。 (记者 庞东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