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DHL撤出中国快递 定位和战略偏差造就“滑铁卢”

2011年07月02日 11:04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卓越,只为送达,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但国际快递巨头DHL在中国似乎没能把这个口号变成现实。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月29日发布公告,其下属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DHL快递公司,已将所持有的三家国内快递公司的全部股权出让,事实上代表DHL将撤出中国国内快递业务

  低端市场竞争过剩 中高端市场竞争不足

  外运发展将原因归结为两方面,国内快递业务竞争过于激烈和新《邮政法》对于外资及合资企业业务上的限制。外资快递公司在华普遍水土不服,是否就是因为以上这两个因素,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认为,事实并不尽然。

  徐勇:首先就是说市场经济最大特点就是竞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优胜劣汰,企业诞生,企业退市都是正常现象,在我们国家目前是低端市场竞争过剩,中高端市场竞争不足,中国市场竞争不规范,说明什么呢?他在市场定位方面是定在低端市场,定位在中高端市场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像目前我们讲就是说根据DHL这个品牌的影响力以及它全球世界500强公司这个地位,他应该定位在高端市场。像顺风、EMS都占的市场非常好,每年的业绩增长率都在百分点四五十以上,所以在在这种情况下,DHL在低端市场去看待问题的话,肯定是存在市场不规范的问题。

  新邮政法规定,就是外资快递和中外合资在中国不能经营国内信贷业务,但是从目前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还有包裹业务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文件的量在逐年代呈现递减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影响短期看是有一定影响,长期看这个影响是不大的,还有就是说对目前从外资在中国快递市场法律法规方面在逐步的完善,应该说对DHL影响在我认为是不大的。

  市场地位的和企业发展战略上的偏差

  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高端联盟理事黄刚指出,市场地位的和企业发展战略上的偏差是DHL在华遭遇滑铁卢的主要原因。

  黄刚:其他所有的外资物流巨头进入中国企业的时候都是选择民营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而他选择的是国有的中外运进行合作,在中外运这种背景下这种合作肯定是有利的,也有不利的一些约束,导致它的一个发展的步伐和市场的定位存在一些偏差。第二个涉及到他的原因还有自己公司的一个经营策略,据我了解,DHL它在整个经营策略领域应该采取是以一种硬着陆的方式,同时涉及到过分的追求多样化的发展,他又在做快递,又在合同物流。

  第三个涉及到的就是市场需求的发展,在整个的快递这块需求角度来说,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整体物流体系的需求的突飞猛进,成倍的增加,所有的电子商务的企业,不管是京东商城,当当,还是卓越,他们都是以自建物流体系为核心然后选择性的培养自己的配送体系,而并非完全包给DHL或者是EMS这样的物流公司来合作。但是在中国快递市场发展这种特色让国际上比较有名快递公司在中国里面找不到他一个市场空间,至少说找不到很大份额的市场空间。

  半年前DHL在拓展中国某一个大的制造业整体第三方物流大的项目的时候,他们在后面解决方案能力和他们对中国本土化企业对物流的需求方面存在理解上的一个偏差,国外的解决方案,对于与中国企业需求和中国市场相结合的个性化,本土化这种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是存在着偏差的,也就是说我们把国外的一套解决方案试图拿到中国来运营是不合适的,而且在成本上、在效益上,在环境约束上,这多少对他有很大挑战。所以在中国物流需求的这个状态经营下追求它自己的目标跟中国的市场经济有偏差。

  重归中国或付出更大代价

  不过,外运发展认为,这并不是退缩和放弃,而是“识时务”,是根据现状调整发展战略。DHL亚太区CEO许克威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快递市场是一定要切入的,当国内快递的商业环境、法律环境等条件规范的时候,就是我们切入的时机。”

  无论是行业专家还是DHL经营者都认为,DHL在将来再回归中国市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此时的退出将意味着DHL以后需要付出比现在更高的代价进入中国市场。

  许克威:我们预测中国在未来20年将成为全球的最大快递市场之一,可能仅次于美国快递市场,或者就是和美国并驾齐驱的一个快递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快递企业一定会看好我们这个市场,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从目前来看,DHL在中国的话,就是时机成熟的话,我认为现在目前是最好的时机,但是他们退出了,一旦成熟以后你竞争的成本还有你的竞争力对你的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现在反而是都看好中国这个市场,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产业面临一个整合期,在这个整个期当中我们这个市场机会是非常大的,不规范到规范,由规范到成熟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候退出就是让我们感到比较意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