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达芬奇直戳消费和监管软肋 治理假洋货得用重典

2011年07月20日 13:58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业内建议,像治理食品安全一样重典治假洋品牌

  “冒充洋品牌,达芬奇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山东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伟长这句话的背后,是“达芬奇事件”的持续发酵。

  这种发酵固然与达芬奇的道歉信缺乏诚意有关,更反映了大众的一种普遍担忧:“达芬奇”之后,还有多少“披

  洋皮”的国货?假洋货又该如何监管?

  “披洋皮"国货还将继续存在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洋品牌”被踢爆本土身份,其中更不乏人们早已经耳熟能详的大牌子,如号称很德国的欧典地板、英国杰士邦、美国阿诗丹顿、法国尚玛可、“英伦”汽车等,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造假的手段有很多,很多时候其实是打了法律的擦边球。”业内人士介绍,当前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土生土长的国产品牌取个洋名字;此外还有披着“洋皮”的国货,自称是国外知名品牌,但实际是在外国开设一个空壳公司,并在中国注册商标或是转让或授权国内公司;假冒国外注册商标持有人,但实际不存在;以及像“达芬奇”这种,先将国内生产的家具运送到意大利,再折返回中国,或经停保税区就回到国内,各种进口手续齐全的。

  中国的“假洋鬼子”为啥这么多?刘伟长认为,消费者有一种心态,觉得外国的东西就是好。“达芬奇它们只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

  刘伟长说,“从这个角度上讲,冒充洋品牌,达芬奇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企业无诚信品牌价值就为零

  “从商业模式上讲,产地在中国,运出去重新报关,获得一个国际品牌的身份,然后再重新回到中国,的确是没有任何问题,现在正流行的Iphone、Ipad都是在国内完成生产、组装,然后再以‘进口产品’的身份回到国内销售的。”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周浩清说,“但是复进口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即生产厂家必须要依法生产、经营。”

  “达芬奇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高端奢侈品的品牌形象,却不愿意做好生产环节。从目前的媒体报道来看,至少存在着标识混乱、部分产品成分虚假标注、交货不符合合同、甲醛等有害气体超标、非实木家具标注全实木家具等问题,也就是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追求高额利润欺诈消费者。”周浩清说。

  刘伟长也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加工贸易、贴牌生产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制造业的常态。而企业为了降低生产与流通成本进行全球布局,无可厚非,但整个生产过程必须公开、透明。“诚信在品牌发展过程中是第一位的,企业没有诚信,品牌的价值就会归零。”

  硬造的品牌一戳就破

  “假洋货、假洋品牌频出,包装手段不断翻新、登峰造极,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不是立志打造品牌而是刻意造品牌。但是,其造假欺诈的手段越高明,对自己的破坏也越大。”长期从事企业培训和品牌管理的北京影响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忠对此十分感慨。

  省工商局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市场从来都没断过假货、劣货,欺诈也屡屡出现。“前些年多是直接造假,现在集中在仿冒名牌、名企上。这几年造假和欺诈又开始盯上包装制造虚假洋品牌、高端奢侈品上。当然,其赚取的不法利润也大大提高,到了十多倍乃至更高。”

  “虽然我们现在经常提品牌营销、品牌包装,但是,打造品牌不等于硬‘造’品牌。名牌是通过经年积累、扎扎实实一步步一点点一年年营造出来的,而不是像他们包装达芬奇家具、欧典地板这样挖空心思用欺诈不实的手段去凭空硬造的。”刘永忠说,如此硬造出来的所谓品牌,一旦被戳破就可能轰然倒地。

  我省品牌营销专家李先生表示,哪一个大品牌不是经历了许多坎坷风雨成长起来的。大品牌也不是不出问题,但不会一出事就被“一剑封喉”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公愤。

  治理假洋货也得用重典

  “披着洋外衣的假洋品牌频频出现,我们不能仅归结为企业诚信缺失,我们还要问问监管部门,为什么没有足够的手段和办法提前扼制住造假者、欺诈者。”刘永忠认为,当前假洋货泛滥,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监管机制和法律存在缺陷,法律软弱、监管失责、处罚不力导致众多企业屡屡以身试法。

  撇开多头监督、体制不顺、法规不全、执法力量不足等一时难以解决的原因,刘永忠认为,市场监管和违规处罚上,国内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较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不法行为规定的罚责有的含糊不清,有的处罚较轻,还有的甚至没有罚责,客观上导致企业的违规违法成本太低。”

  “对那些不诚信的企业、有欺诈的行业、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一旦发现就罚个倾家荡产、让他们终生再也不能从事生产和经营。”省质监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也表示了与刘永忠相仿的观点,像对待当前事故频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样,治理此类假洋品牌问题也要重典治乱。他说,合格的产品不是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而对待不依法生产、不依法诚信经营的企业就要重罚。

  记者 仲爱梅 李岩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