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乳业新国标争论的背后:没有反思 难得新局

2011年08月29日 08: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能先喝完舒化牛奶再说吗?”随着《变形金刚3》的热映,伊利植入式广告得以全世界流传。伊利期望通过此次合作“提升企业品牌国际化高度以及好感度”。

  随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宣布,经过数月的审核,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的432家被注销生产许可证,56家被责令停产整改,通过审查的企业不到六成,“为维护乳制品质量安全打下了良好基础”。

  企业不惜重金装点门面,政府不吝重手清理门户,中国乳业似乎决心激浊扬清,以求面目一新。然而,二三十年积习已成沉疴,没有全行业的深刻反思,仅凭一两花样举措,革故鼎新之局面绝难获致。而要深刻反思,必以真相为基础。

  从19世纪90年代中开始,中国乳业以令人瞩目的速度蓬勃发展起来。然而,这个关乎人健康的产业始终为丑闻所缠绕。从早前的还原乳到如今的新国标;从吃死人的三聚氰胺到斗活人的“诽谤门”,谎言和暗斗充斥。

  企业利润至上也就罢了,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也渔利其中,难说称职,乳业江湖更加晦暗不明。如此,百姓只能跟着受伤,即便为看客也终究不明就里。

  以最近新国标之争为例。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一句“全球最差”,导致轩然大波。虽然卫生部、中国乳协俱来澄清,但是人们仍然相信大企业绑架了政府和标准。倒是与行业无涉的方舟子出来科普,略略平息了一下公众的激愤情绪。

  然而,问题仍然没有闹清楚。到底是谁促成了乳业新国标?

  卫生部的解释止于新国标比之过去进步了,“虽然这个进步很可耻”。6月25日,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王竹天、成员孟瑾一起出面称,新国标“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毫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应该说是要求更加严格了”。和过去比虽然是进步了,但是和别国比,这个标准仍然低得可怜。故而网友调侃为“可耻”。

  在7月3日开幕的第二届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辩称,标准降低绝不是大企业和协会搞的鬼。他还用一组数据证明,低标准受害的是企业,因为企业要把低质量生乳制成高品质产品需要消耗更多的煤和电。之后,宋昆冈把屎盆子扣到媒体头上,认为是记者把事情放大、弄糟了。

  以打假闻名的方舟子也加入进来。他撰文说,牛奶少掉的那0.15克蛋白质是可以忽略的,在食物中也微不足道,一个鸡蛋就含有大约6克优质蛋白质。因此,“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之说是危言耸听。方舟子认为,抨击新国标“不顾消费者健康”,质问为何删除致病菌指标才更有道理。

  不管是哪一方,都在标准的高下上纠缠,标准制定中的博弈却如黑匣子一样,无人打开言明。记者获得的消息是,新国标的讨论稿定的是“最高菌落总数50万”,即1986年标准一级奶的水平,直到最后一次会议突然变成“200万”。据说,一些小企业在黑龙江乳协的带领下提出,标准太高他们受不了。接着,有关政府部门主导了最终结果。

  政府部门自有国情需要照看。中国的奶源有七成属于一家一户的散养,养殖技术落后有目共睹。如果把生奶标准提得过高,可能导致奶农短期利益受损,连带自身政绩大受影响。遂有现下之剧本。西部乳业协作会执行会长魏荣禄指出,降低标准以迁就落后的养殖技术,罔顾公众健康不说,更是使得行业继续保持在落后水平上。长期看,无论哪一方都不是赢家。

  事实上,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都经历过奶牛散养的过程,他们的政府通过政策、资金、财政扶持等杠杆将农户整合为牧场,奶业以此有了健康发展的基石。有业内人士说,中国政府应该做的很多,就是没有降低标准这一条。拿公众利益为养殖低技术埋单,只能让行业走向恶性循环。

  在新国标争论中,有人还趁乱再揭常温奶和巴氏奶的旧疮。7月3日,在中国经营论坛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中国生乳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差,“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他还强调自己是“巴氏奶”的代表品牌。这被解读为借势营销。

  常温奶和巴氏奶之争由来已久。背后不但有企业之间的角力,还有行业协会的推波助澜。有营养学专家称,仅从产品而言,两者各有长短:巴氏奶在较低温度下处理,营养保存更为完整,但是需要冷链保存,成本较高;常温奶经过瞬间超高温灭菌,解决了牛奶常温下保存的难题,也为长距离运输提供了可能。两种产品在欧美也各占胜场:美国人喜欢巴氏奶,欧洲人则以常温奶为主。

  在中国,这两种产品势同水火。背后的力量常常互相攻讦。只有立场,没有原则。看似拿健康、营养说事儿,其实并不照顾真情。实际上,对于中国的乳品企业来说,冷链保存一直是个短板,再加上销售时间相当短,巴氏奶的竞争力受到了削弱。有的企业干脆用常温奶冒充巴氏奶销售。有意思的是,由于奶源缺乏,常温奶也有“李鬼”的现象。有的企业将奶粉回兑,加上调味剂,即摆在超市货架上。作假成习,故才有当年“禁鲜令”的闹剧。谁也别夸自己新鲜。

  过去种种,仿佛今日。今日种种,昭示未来。恰如网友言语:如果人们只能在只鳞片爪中判断是非,仅得口水,不得真相,那么永远也无法信任这个行业;如果政府、企业、协会各谋其私,且不得约束,那么,即便在电影里植入再多的广告,即便封了再多小企业的门,恐怕也无法换来乳业一个美好的明天。

  记者 董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