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世行欲助中国产业向非洲转移 对世界产业两全其美

2011年09月06日 12:5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昨天佐利克在即将结束访华行程时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集中谈到了他在中国考察后的感想。

  佐利克1953年7月25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内珀维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具有德国血统,严谨、坚韧,他有一副刚毅而不失文雅的面孔,深邃的两眼永远透着城墙也遮不住的犀利目光。

  上世纪80年代,佐利克跨入仕途后可谓一帆风顺!曾先后在里根、老布什和小布什的政府内任职,担任政府外交顾问、白宫办公厅副主任、贸易代表以及副国务卿等职,并且在一系列重要的国际谈判中起了重要作用。

  2007年6月25日上午在华盛顿举行的世行执行董事会会议上,佐利克被一致批准为新一任世界银行行长。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还是一个中国通,他对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比较乐观态度,即便是在眼下的敏感时期,他仍然说,中国还是有可能步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次对中国的一番考察,佐利克更多还是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给出一些建议。

  佐利克表示,短期内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佐利克建议中国应该更多依靠消费和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他直言不讳说,这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比如利用市场对自然资源进行定价,弱化政府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等等。

  另外,佐利克还提到,世界银行要与中国共同研究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帮助中国产业向非洲转移,世界银行正在设想将中国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非洲国家,这种转移对非洲国家的工业也是大大提升和增长。

  佐利克对中国经济问题开出的药方是不是恰当?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此作出点评。

  佐利克认为,最近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中国抑制价格上涨,但是仅仅调整人民币汇率还不够,因为这只是价格信号,还需要进行推进结构性改革措施。

  赵锡军:经济学理论里确实有汇率对通货膨胀跟价格之间关系的阐述,但是汇率变化对价格影响在现实中比较复杂,经济学中间讲到本币升值有助于贸易进口,可能会抑制出口,这样贸易顺差可能会减少,贸易顺差减少后,可能国内货币投放会减少,有可能使增长压力降低。

  但是现实中如果本币升值,除贸易顺差可能会减少外,也有可能吸收境外资金流入。如果境外资金流入超过贸易顺差减少,境内货币投放不会减少,这样对通货膨胀不一定有积极的抑制作用。

  佐利克还说,尽管中国正在应对通胀的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迟滞可能会损害中国的经济增势,中国应该实施资源定价放开政策,这种提法是否符合国情?

  赵锡军:资源价格市场化,价格改革是方向,放开步伐应是逐步推进。从以前计划经济的做法,到资源完全由市场定价,资源使用的这些企业、居民都要有慢慢吸引的过程,当然最终资源价格应该由市场定价。定价后,价格领导、使用者能够节约资源使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经济增长在资源滥用和破坏性使用逐步减少,应该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佐利克还提到世行要与中国共同研究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帮助中国产业向非洲转移,对于这种提醒和建议,赵锡军认为这是比较积极的建议。

  赵锡军:这是较积极的建议,从产业生机角度讲,每个国家到一定时期,都有产业升级和变化结构调整的要求,中国目前情况是在进行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如果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没有完全能够做好,有可能会进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后计发展缺乏推动力,可能像有些拉丁美洲国家一样,长期徘徊。

  目前非洲情工业、产业基础非常薄弱,从发展角度讲,有些较低层次产业转移到非洲去也是帮助非洲来建立工业基础的重要的手段。世界银行促进非洲发展是它的宗旨,而中国结构调整可能有能力把有些产业转移到非洲去,对于世界产业是两全其美的做法。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均GDP在3000到5000美元,这些国家会碰到一种现象,经济再要向前发展,再要提高人均GDP水平时,发现怎么做也提不高了,遇到瓶颈,这种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原因很多,有国内经济方面政策原因,有产业方面原因,也有收入分配方面原因,也有人口方面原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