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手有余钱无心搞主业 上市公司放贷风险谁来担?

2011年09月09日 11:3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截至2011年8月底,共有64家A股上市公司发放117项“委托贷款”,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69.35亿元,同比增长38.2%。上市公司参与高利贷,不仅可能导致实体产业轻视主业甚至荒废主业的状况,而且将大大抬高社会融资成本。而承受高利贷畸高融资成本的都是贷款难、融资难的中小企业,这对中小企业是更致命打击。银行当初优先向上市公司发放贷款是为了鼓励其发展实体经济,现在上市公司却拿着这笔钱借贷给别人,这是利用了政策漏洞。借贷风险一旦出现将演变成公司经营性的亏损风险,受损的却是广大投资者

  现在的上市公司都在做什么?资金投往何处?答案会令你“耳目一新”。

  在楼市调控、高通胀的背景下,在全民放贷的风潮中,上市公司资金投向可谓花样百出。从炒房、炒股到买理财产品、放高利贷……一些上市公司从中嗅到机遇,摇身变成了“金融资本”。

  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8月底,共有64家A股上市公司发放117项“委托贷款”,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69.35亿元,同比增长38.2%。

  从刚刚公布完毕的上市公司半年报中可以发现,两市共2244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计赚得净利9969.12亿元,其中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96家盈利超过10亿元。可就在这繁华背后,却存在着不少“不务正业”的投资活动,购买理财产品、提供贷款的公告频频出现。

  其中,浙企香溢融通单笔放贷一年期利率21.6%,为银行贷款利率6.31%的3.42倍。这也是A股上市公司目前最高的“高利贷”。在分析人士看来,此举意味着在央行不断缩紧银根的宏观背景下,对外放贷业务日渐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的“摇钱树”,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

  人们开始担心,高利贷如此赚钱,谁还肯去做主业呢?有专家指出,上市公司放高利贷做“小银行”是不正常的。上市公司的资金应该投向公司的募投项目,同时,由于放贷的利率高,其风险也很大,对业绩的支撑不可持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