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意大利请求中国大量买其国债 分析称风险大

2011年09月13日 11:2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未来5年违约几率98%,希腊迎来生死一周,欧债危机变本加厉,外媒报道意大利政府请求中国大量买入意大利国债。9月13日9点经济之声聚焦:中国会不会大量买进意大利国债,希腊是不是真的会出现债务违约,欧债危机乌云压顶,A股市场无人气、无热点、无赚钱效应的三无局面会不会更加惨淡?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证券市场周刊主编助理李德林来作如下评论。

  主持人:今天早晨有消息说意大利政府已经请求中国大量买入意大利国债,那么您觉得中国是不是真的可能会响应意大利的要求来买入意大利国债,另外欧洲的经济局势是不是真的已经到了必须来央求别人支援的地步了?

  李德林:现在应该说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元区的各领袖国的分歧造成了现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意大利的向中国请求我相信中国会有道义上面的一些表示,但是根据我的判断,中国不会买的太多,因为现在欧债里面风险比较大的除了希腊就是意大利以及西班牙,那么最安全的是德国,那么在这个时候我想中国如果大量的买入这个意大利的国债,如果仅仅是因为道义上的支持的话我觉得是不明智的选择,而这个欧元区里面我相信现在如果德国跟法国达不成救市协议一直在争吵,我相信对欧债来说是一个不良的信号,是比较危险的,所以说到时候它的崩盘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主持人:前面我们提到说这一周是希腊的生死周,先不说欧洲财长15日将会开会讨论援助希腊的问题,关键是昨天德国可能不再援助希腊的消息就已经够希腊受的了,您觉得希腊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不是像我们前面所说的98%这么高,因为98%也相当于百分之百板上钉钉了。

  李德林:我觉得现在希腊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小,为什么呢?因为毕竟他的盘子很小。第二个希腊的这个贷的很多的持有人是法国跟德国的一些国有大型的商业银行,如果说希腊进行违约,受伤害的应该是德国跟法国这些银行们,德国跟法国的经济自然会受到很大的拖累,所以我相信德国即使说不援助只是一个策略,是一个民众的声音,不是德国政府的声音。

  主持人:一般来说在股市大跌的时候金价会因为避险情绪增加而上涨,但是昨天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全球股市大多数下跌,但是纽交所黄金期货也跟着下挫,而且跌幅也不小,2.5%,您觉得为什么这次黄金会跟着股市一起下跌呢?

  李德林:我觉得现在这样的,由欧债引发的危机已经不是简单的有基本面来分析,而是有一些人为的非理性的一些恐慌造成的,比如说尤其是黄金,因为现在为什么黄金会这样,我觉得是大家对后市产生了一个分歧,因为大家看不清楚德国到底救还是不救等等,一旦你如果是人家要救的话,你大量买入会怎么办呢?所以说这个我觉得是一个短时间的分歧产生的行情。

  主持人:另外我们看到虽然欧洲三大股指下跌,但是美股还是出现了小幅上涨的气象,有人把A股市场称为三无产品,就是无人气、无热点、无赚钱效应,您觉得我们的股市今天会面临什么样的重大考验,另外针对于今天节市的第一天开盘您怎么看?

  李德林:今天可能对大家有一个恐慌上的影响,但是更长远的影响还在于后市,今天的行情我觉得会有一个小幅的下探,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大家对于中国经济尤其是受欧盟这个最大出口对象的影响,会在长期基本面有一个影响,所以说我觉得今年的行情都不乐观,包括今天。

  主持人:最后再来看一下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的观点,他的观点比较激进,他说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已救无可救,欧元区将会在明年崩盘,世界经济将会出现剧烈的震荡,对于欧元区盲目自信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并且认为中国股市没有牛市,您对这个观点持何态度?

  李德林:我觉得欧元区它是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没有那么夸张,尤其是德国不会说见死不救,我相信在这个战车上的德国是最大的利益人,将来一旦欧元也是最大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依然保持对欧元谨慎乐观的态度,当然中国经济受欧盟出口影响很大,一旦欧元区的经济陷入低迷或者是疲软的话,那么中国的出口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如果尤其是对于出口这块如果不进行加大调整力度或者是产业升级等等,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一个长期持续的影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