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统计数据事关民生 物价指数不抵生活费用指数

2011年09月16日 14:15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商务部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周(9月5日至9月11日),食用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多数品种涨幅较前一周扩大。其中菜价上涨幅度最为明显,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2.6%。肉蛋类价格继续上涨(9月15日《经济参考报》)。

  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八月份CPI上涨6.2%,同比涨幅回落,但是人们的生活感受与统计数据总是有差距,明明感觉“样样都在涨”,“生活开支在增加”,“钱不经用了”,官方的统计却与此相反,不涨反跌,人们不能不怀疑官方的统计有人为因素,是否为了政绩而故意低估了通胀水平。

  这种怀疑也只是怀疑,目前没有人能用详实的事实证明官方在做“假账”,虽然任何一个政府都会有低估CPI的内在动力。现在来看商务部发布的数据,反而证明,一方面官方可能并没有做“假账”,食用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有很明确的数据;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也与此相符。但为什么官方统计公布的物价指数,与居民真实的生活感受之间常常形成两层皮呢?这就是跟政府的统计方式有关了。

  我们知道,消费品包括非耐用品(食物、衣物等)、耐用品(汽车、家电等)以及劳务(教育、医疗、文娱等),在计算CPI时,又把这些消费品分为八大类,进行不同的加权。很显然,人们会对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敏感一些,而对耐用消费品的敏感要差一些,如果耐用消费品涨幅较低或是涨幅回落,而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快速增长。

  总体而言,物价趋于平稳,但人们仍然会觉得物价在飞涨,无法承受,甚至怀疑官方在故意低估CPI。说得具体一点,比如油价下降了,有汽车的人才会感觉最明显,可是对于没有汽车而坐公共汽车的人来说,他可能感觉不到。但对食品这些消费品,人们天天都要吃要喝,每一个人都会很敏感,所以在CPI的计算中,单独地把日常消费品拎出来,作一个独立的生活费用指数来统计,就显得十分必要。

  事实上,在很多国家,除了CPI,还有一个生活费用指数,这个指数是在CPI中剔除掉与居民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的商品和劳务,加大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类商品加权的一个指数。这个指数最接近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受感受,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受到价格影响的状况。

  当然,统计和公布生活费用指数,作用还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胀往往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最大,而低收入人群最大的开销就是日常基本的生活费用,这部分人群数量较大,生活费用指数的统计和公布,有利于政府及时调整低收入人群的最低工资标准和政府补贴,不让这部分人群在通胀中陷入生活的困境。

  CPI世界通行采用,生活费用指数也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采用,在我国,也有专家学者建议在物价指数中专门设生活费用指数,可是目前未见政府有任何动议,大约是因为目前的CPI已经相当高了,生活费用指数可能会更高,这会让人感觉很难堪。

  但是,统计数字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跟民众玩游戏,我们也许因统计的方式和人力的原因,无法统计出精确的数据。

  但接近于准确是必须的,设立生活费用指数也是为了统计趋于准确的需要,只有占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才能为判断经济形势、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可靠依据;也只有提供准确的数据,才能取信于民。统计数据看似一堆数据,实是民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设专门的生活费用指数也是为民生。(廖保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秦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