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流动性过剩难以绕开 国际资本输入是重要原因

2011年09月16日 16:3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缘起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注入大量货币流动性,这为下一次流动性过剩埋下了伏笔。为刺激经济防止衰退,中国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作者认为,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

  对流动性过剩的判断

  流动性过剩,是指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而言,货币供给过多或增速过快。但要判断具体是在哪一点流动性开始过剩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用以下经常采用的指标来进行大致判断。

  1、超额货币供给。从下图可以看出,从1999年至今,中国的M2增速一直远高于“GDP增速+CPI增长率”。2007年由于流动性过剩带来了股市和房地产的泡沫问题,央行屡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并配合央票等手段加大回收流动性。但在2008年以后,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超额货币的发行呈现喇叭口形的放大,到2009年达到了一个高点。2010年因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并且通货膨胀率上升,二者差距有所缩小。

  这里值得提出的一个疑问是:回溯1991年—1998年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长率也一直处于高水平,剔除当时的高增长和高通胀,在1991年—1993年、1996年—1998年期间仍存在超额货币供给,但当时的超额货币供给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问题,为什么前面所说的超额货币供给就引起了流动性过剩问题呢?

  2、经济的过度货币化。很多学者用经济货币化比率M2/GDP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指标。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等人研究认为: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一国经济的货币化比率应当与该国经济的发展程度相适应。我国的M2/GDP自1999年以来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表1),到2010年高达183%,而2010年美国的M2/GDP也不过64.28%。可见,中国的经济已经过度货币化,货币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已经明显过剩。

  我们可以用经济货币化来回答前面提出的疑问。在计划经济时代,只有消费品是投入到流通当中的,生产资料和资产不进入市场。市场经济改革使得经济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需要较高的货币供给来满足。特别是过去十年,生产资料的市场化不断深化,其中包括土地和房地产的市场化改革、矿产资源的市场化开发。这期间各类金融市场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央行超额货币供给,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中国经历了一段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确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济的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或者速度放缓,超额的货币供给就在市场价格体系上表现出来。与此同时,2003年至今,中国还面临着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环境,这些情况在以前都是不存在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秦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