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书墨情结"难改实体书店绝境 独立书店仍坚持(2)

2011年09月26日 11:20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华书店永不倒?

  相较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书店,国营新华书店则优越不少。新华书店成立于1937年,该店标准型的招牌“新华书店”四个字是1948年毛泽东在西柏坡题下的。1949年以后,所有新华书店统一采用此次题字的复制店招。新华书店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出版集团,据了解,在全国有14000多个发售网点。

  在国有资本的支持下,新华书店成为全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就在现今实体书店纷纷倒闭之时,新华书店仍然傲立不倒,它所把持的全国教材的销售保证了每年的利润。教材行业曾被列入国内十大暴利行业之一,新华书店的这一垄断,保证它自身的利润来源。

  在获得垄断教材发行利润之外,新华书店也陷入了销售困境。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秘书长张雅山曾对媒体表示,由于是国营老店,所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激励机制不活、竞争意识不强、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有些同样的书业策划,民营能赢利,国营就困难得多。民营是从市场里走出来的,什么书好卖,通过什么途径卖,心里很清楚,国营则考虑市场不够。

  但国家新闻出版署也曾有意让新华书店与其他民营书店竞争,2002年,在安徽、重庆、福建3个省进行尝试,让民营和国营一起参加竞标发行教材。结果所有的民营书店全部败北。

  新华书店的优势明显。第一,在资金上,新华书店以国营信誉能及时贷款以及付款,但民营书店则不然;第二,新华书店销售网点多,覆盖了全国省市县镇,而民营书店则集中在城市。如此,新华书店的集中优势得到体现,仍然把持了教材的发行,获得高额利润。新华书店在体制上的优势,完全压倒了其他实体书店。

  大型书店如何求大?

  在实体书店一片唱衰之中,有几家大型书店逆市而行,其中有台湾诚品书店和新加坡的Page One书店。两家书店都是大型书店,台湾诚品书店在台湾共有53家店面,每间店面都非常大。诚品书店以24小时营业来吸引购书人,号称阅读不打烊。在书店内,每张桌椅和空间的设计都独具匠心,除了书籍,诚品所售卖的咖啡和提供的阅读区也相当吸引人。在书店之外,诚品书店还有两家儿童馆、两家文具馆、五家音乐馆。

  在台湾,诚品书店甚至成为一道文化风景,深夜读书的人,不打烊的书店。诚品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提升台湾形象的地步,诚品成了台湾文化提升的指标,还一度引起文艺界探讨“诚品现象”。这是诚品作为大型书店吸引顾客的方式之一,将书店打造成文化品牌,书店和书籍一样,也是商品,诚品书店一度被誉为台北文化地标。不仅如此,诚品书店每年所举办的文化沙龙讲座超过500场,以其它方式聚集人气。

  今年的5月,诚品书店正式进入内地,首家书店选择在苏州开业,另又选中杭州、南京、上海三个地点落脚。此次选址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大多在大型城市。诚品书店的规模也不会缩小。诚品书店延续了在台湾的发展途径,书店只是盈利的一环,在书籍盈利背后,诚品还有其他盈利方式。诚品书店往往是租下一整栋楼,包装之后,以诚品书店为品牌,进行各类零售商品的组合。书店的生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以此获得利润,供养书店。

  独立书店是王道?

  在大型实体书店倒闭之时,国内外的小型独立书店似乎还在坚持,但日子也并不好过。

  在国内著名的独立书店有北京的万圣书园、蜜蜂书店、上海的季风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杭州的晓风书屋、南昌的青苑书店等等。但这种独立书店在获得爱书人一致好评之时,经营商颇为尴尬。今年7月,拥有17年历史的北京著名独立书店风入松贴出了停业通知;7月底,上海季风园书店来福士广场店也因为过高的房租问题宣布关闭。

  不可否认的是,在诸多独立书店倒闭之时,还有更多的独立书店仍在坚持。北京的单向街书店,以其浓郁的人文气氛著称,每周免费开放讲座,与诸多文化名人交流,成为了北京文青购书的不错选择。在现在,独立书店与沙龙,文化讲座结合,配之以出售咖啡、饮料和点心,成为它在书店之外的求生之道。

  另外一些读书书店不以餐饮作为盈利点,如红泥巴书店,主营高质量儿童书籍。在国外,诸多独立书店都只经营某一个方面的书籍。又如一家书店只销售艺术设计类的书籍,或者只销售古旧的二手书,这类书店不同于求多元化发展,他们所求的只是专业和精通,在网络上或其他书店买不到的精品或专业类书籍是他们的优势。

  在国内,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家独立书店,但目前类似专业化和精品化的书店较少。在大城市内,独立书店求生存依然依靠的是多元化合作:结合餐饮、文具销售等获得利润。可以预计的是,若人们对书店的需要不只是买书,而是为了一家书店而上门,或是体验阅读气氛,或者搜得别处没有的书,这才是未来书店维持发展之途。  据《东莞时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