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袁隆平下基层存耐心 让中国人吃饭不愁

2011年09月27日 14: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19日下午,农业部验收专家组宣布:由袁隆平指导的108亩超级稻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再次创造了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积(100亩以上)亩产的最高纪录。

  因为有了袁隆平,中国人再也不用发愁吃饭了。3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那里粮食生产的目标,是每亩达到200公斤。所有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定量供应13公斤到15公斤粮食,其中只有1公斤大米。自袁隆平等科研人员不断推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我国的水稻产量就几年上一个台阶,亩产过了700公斤,再过800公斤,如今又攀上900公斤的高峰。一个看似干巴巴的老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贡献?

  中国要是有更多的袁隆平就好了。那样,我们就可以在很多的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只可惜,愿意“吃大米”的人很多,愿意像袁隆平那样“种大米”的人却很少。人们羡慕袁隆平现在的成就和富有,却很少有人愿意“复制”袁隆平走过的人生,为什么?

  首先是不愿意去基层。要像袁隆平那样搞研究,就得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而现在的很多人,最不想去的就是基层。农村不去,工厂不去,甚至连小城镇也不愿意去,加上现在无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是国企,招录人员大都通过考试。这样一来,往往是学历越高、能力越强的人,大多数留在了城市。一个看似公平的用人机制,造就了一种极度不平衡的人才梯次布局。越往上精英越多,越往下人才越少。

  其次是没有袁隆平那样的耐心。袁隆平1953年到农校工作,到1997年才提出了“杂交水稻路线图”。40多年的默默无闻,才换得了那一刻的一鸣惊人。即便是从亩产800公斤到900公斤的过程,他也用了7年。一个年过80岁的老人,本该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而他却天天守在稻田里,任凭风吹日晒,不怕挫折寂寞。

  现在有一个词,叫“焦虑”。几乎各个角落,都弥漫着“焦虑症”。找不到工作焦虑,买不上房子焦虑,提拔得慢焦虑,钱挣得少焦虑。过去追求的是“三十而立”,现在渴望的“三十而富”、“三十而升”。人们的眼睛多往上看,尤其是发现同龄人中,有人比自己职位高,有人比自己挣钱多,有人比自己生活好,就难受的不得了。不是想自己能干什么、干了什么,而总是想社会欠我什么、自己应该得到什么。

  还有就是能不能保持“年轻态”。已经81岁高龄的袁隆平,自称是“80后”,并希望自己成为“90后”时,能够实现超级稻亩产过1000公斤的目标。80岁的年龄,20岁的心态,这也是袁隆平成功的一个奥秘,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态。如果总看过去的成绩,越看越迟钝;总看自己的地位,越看越虚荣;总看自己的权力,越看越膨胀;总看自己的委屈,越看越失落;总看自己的财富,越看越贪婪。而只有比先进、看不足,才会越看越思进取,越看越有活力。(汪金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秦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