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个人信息用来叫卖 网络隐私需要两把“锁”

2011年10月21日 10:47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各种不同的网站上注册个人资料、频繁进行网上交易、经常光顾各种交友网站……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人而言,这一切似乎再正常不过。

  但是,当登陆互联网时,用户或多或少会留下“痕迹”,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身份信息、网上银行、股票、房产、车辆,甚至你的朋友关系都有可能会成为被泄露的对象。

  个人信息拿来叫卖

  很多人对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和广告电子邮件深恶痛绝,自己的联系方式怎么被外人知道的?其实,个人信息的买卖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和手机逐渐成为广泛使用的互联网终端,而终端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也正面临更大的威胁。——被泄露的个人信息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从电信用户信息、房主信息、股民信息,到纳税人信息、车主信息、考生信息等。

  今年高考一结束,网上就出现大量贩卖考生个人信息的广告,河南90万考生的学校、住址、监护人电话、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被叫价900元/10万人。近日曝光的两例个人信息买卖的案例也触目惊心:一是北京警方在9月19日宣布抓获一个专门在网上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在犯罪嫌疑人的电脑中,警方发现涉及全国各地的上千万条公民个人信息;二是西安警方破获的非法出售、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系列案件,这一系列案件导致陕西省近1400万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这两起案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犯罪分子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个人信息交易的。

  专家告诉我们,现实中个人信息的泄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合法持有公民信息的机构非法向他人提供涉及隐私的内容,二是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窃取公民的个人信息。

  除此之外,很多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侦探调查”公司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开展业务,它们宣称拥有高科技的设备,可以监控、搜集任何用户想要的信息。这种网上调查公司是互联网催生的新型行业,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这种私家侦探的存在本身存在巨大的争议。

  通过“钓鱼网站”和病毒木马的攻击,个人信息的泄露还助长了网络诈骗的泛滥,落入他人之手的个人信息成了非法牟利的工具。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公布的最新一期钓鱼网站处理简报显示,截至2011年8月,联盟认定并处理的钓鱼网站有61500家。8月份,仿冒淘宝网的钓鱼网站占到总量的79.97%,从涉及行业分布来看,支付交易类、金融证券类、即时通讯类的钓鱼网站,占处理总量的98.72%。

  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到2.17亿,比例为44.7%;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占24.9%;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规模达到3880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秦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