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税收连年推高物价:改革何时见效?(2)

2011年10月28日 09:17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税收增长超GDP增长近两倍

  多位学者呼吁减税

  财政部日前公布2011年全国前三季度税收收入情况分析,数据显示,1至9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1292.18亿元,同比增长27.4%。根据此前公布的财政情况统计,1至9月全国财政收入81663.34亿元,同比增长29.5%。专家认为,中国税收增长过快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应该适度减税。

  高增长高物价带动高税收

  财政部表示,今年前三季度税收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物价水平提高等因素。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带动国内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各主体税收增长。

  提高个税起征点效应还未显现

  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11年9月1日起,个税费用减除标准从2000元上调至3500元。9月份,全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为450.96亿元,同比增长96亿元,增长27.2%。

  财政部表示,9月份个税增长较前几个月略有回落,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影响还未全部显现,主要是因为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应在次月15日内缴入国库,9月入库的工资薪金所得税大部分为8月份工资薪金收入应纳税款,从10月份开始,个人所得税的增幅会明显回落。

  多位学者呼吁减税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4%,而税收名义增长达到27.4%,这引起诸多学者对经济税赋水平过高的担忧。一向支持减税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昨天在其个人微博中再次表示,“扣除通胀因素,税收增长仍为GDP增长的近三倍,第N+1次呼吁减税。”

  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日前也曾撰文建议,中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应当从45%降至25%,增值税税率应当从17%降低至12%。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王素荣则表示,中国应该适度降低流转环节税,即营业税和增值税,营业税是价内税,存在重复征税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企业的利润;增值税虽然是价外税,但最终会将税赋转嫁给消费者,所以适当减少流转环节的税收有利于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增长,也有利于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顺利开展。(北京晨报,记者 孙春祥)

  中美物价对比反衬税负之重

  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所作的统计,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剩下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哪国制造,只要流入中国就将背负上这些处于流转环节的间接税。

  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其中,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而且,相比于美国的商品价格往往会标明价外税,中国的商品实行价内税的方式,换言之,消费者只能看得到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多少隐身却逃不掉的间接税。

  “这样消费者心里也许会好过一点,但是糊涂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告诉记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在目前中国商场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妆品中,会有14.53元的增值税,25.64元的消费税以及4.02元的城建税。单这三项,就占整个女性化妆品零售价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间接税收,保守地说,政府税收对女性化妆品的最终价格至少“贡献”了50%以上。

  又比如,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显然,政府税收对国外制造最终价格的贡献也将近6成。

  “或许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韦森说,“你顺着这个逻辑推演,就知道这种价格的高企是如何转嫁给消费者的了。”

  在他看来,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尽管不需要承担远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却要在国内一路承担重重收费甚至罚款。一个统计数字显示,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1.5元,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

  旅程还没有结束。商品进入超市、商场后还要面临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以及无孔不入的暗箱操作费用。

  “总之见者有份,然后转嫁给消费者。”时寒冰告诉记者,“但有钱人对价格不敏感,真正利益受损的还是广大低收入群体。”

  在韦森看来,物价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一种路径是选择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税负的增加无可避免,另一种路径则是通过减税的方式藏富于民,同时走上降低物价刺激内需的发展道路”。

  “买自己的东西能买得便宜点,这个要求高吗?”韦森反问道。(中国青年报,记者 林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