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税收增长引发“税感焦虑” 民生保障仍待提高(2)

2011年11月08日 14:53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民生保障多不多?

  财政收入2/3用于民生,但社保和福利水平仍待提高

  目前,我国财政收支的绝对规模已经较大,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农林水利、环境保护、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达到59601.82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3。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民生项目,如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增长均超过30%,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0.5%和73.9%。

  客观地说,虽然政府每年用于民生的投入都在大幅增加,但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福利的发达国家,把60%至70%财政资金用在了教育、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和福利上,而我们的民生支出中,这些方面的投入还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

  对此,刘尚希解释说,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的高低,不仅与人均财政收入有关,也与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时期有关。像欧美一些高福利国家,人均财政收入超过了14000美元,而我们的人均水平只有这些国家的8%。两者相差不是一点半点,福利水平怎么能一样?还有,我国正处于发展建设时期,历史欠账多,病险水库加固维修,新建、改造农村公路等很多与民生相关的工程和项目都需要花钱,也无法做到将财力主要集中在提高保障和福利上。

  目前,我国民生财政的主要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免费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展到了农村,这样的力度,在过去国家财力紧张时期是难以想象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水平提高,国家应在保基本、宽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财政的钱该咋花?

  家大业大更要加强管理,切实把钱花到实处、花出效益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一下子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确不太现实。但财政收入增长这么快,财政的钱怎样才能花到点子上,真正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益,确实需要认真考虑。在采访中,群众意见最大的是该花的钱没有花出效益,该省的钱没有省下来,该减的负担却依旧存在。

  比如,一条投资20多亿元的重要铁路工程,竟发生了“骗子承包、厨子施工”这样的荒唐事情,工程出现偷工减料,更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眼看着国家资金在层层转包、层层“扒皮”中流失,能不让人痛心?

  “三公”经费是财政预算公开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从公布的数据看,公车经费占据了“三公”经费的六成以上。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凡是在“公家”单位当个头头脑脑的人,都要配专车、配司机?现在,轿车已经进入家庭,公车改革为什么在许多地方和单位推不动?这样的浪费,能不让人揪心?

  近期,一些地方公布了收费公路的摸底调查情况。很多省份公路的收费并没有完全用于还贷,人员收入和运营管理费用占了很大比重,剩下的钱只是用来偿还银行利息。还贷的速度越快,还路于民才能越快,而现在,虽然年年还钱,但欠债依旧,公路仍要继续收费。到头来,得利的是银行和政府部门,百姓的负担却不知啥时能减下来。这样的做法,能不让人窝心?

  还有,虽然国家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要想让孩子上个好一点的中小学,“择校费”动辄几千元、上万元,负担相当重。而家庭要供一个大学生,被学费、生活费等开支就压得喘不过气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是如此,明明有便宜的药,医院偏要给患者开贵药;明明一项检查就能确诊,偏要患者进行多项检查,这医疗费用怎么能降下来?

  专家建议,改善民生除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外,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也必须跟上。只有这样,财政的资金才能很好地产生效益,人们才能充分地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人民日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