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首都经济圈”的新引擎

2011年11月10日 17: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早在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曾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加强区域合作的所谓“廊坊共识”。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国家发改委会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共同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三地合作终于从务虚转为务实。但是这一规划的编制颇有些吊诡,横跨了整个“十一五”也不见出台。据说规划上报国务院已久,本来2011年初即可获批,但风吹了很久,雨一直没有下来。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成了“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

  而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被“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取而代之。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与此相关的表述是:“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这种变化多少有些突兀。

  可以说,建设“首都经济圈”,已经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但是战略规划尚未演变成行动计划。首都经济圈怎么规划?怎么建设?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回答说,“正在谋划之中”。

  其实对“首都经济圈”这一最新概念,官学两界都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京津冀都市圈是一个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的概念,北京应该强化自身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地位,向周边地区疏散经济功能。时代不同了,我们要从过去强调全国服务首都、强调外省市保障北京,向首都服务全国来转变。而“首都经济圈”这个提法,听上去还是要增强北京的集聚功能,特别是经济功能的集聚。联想到北京提出的建设“世界城市”目标,越发觉得意味深长。

  所谓世界城市,显然不是那种单纯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它应该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复合的城市功能,包括政治、贸易、交通、信息、金融、教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也就是说,世界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全球资本、生产和市场的“控制中心”。这样的世界城市,对于京津冀而言,对于环渤海而言,会不会造成更严重的“负拉动”?

  但是,河北省没有纠缠于这些恩恩怨怨、坛坛罐罐。他们不再为那些最基本地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在有关部门还在摸石头的时候,他们已经过河了。

  2010年9月,河北省提出“环首都经济圈”概念。2010年12月13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借鉴长三角、东京、首尔等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综合论证与北京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准确把握环首都经济圈的态势和趋势,构筑与首都相协调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城镇职能体系。其规划范围,包括承德、张家口、廊坊和保定市域。

  通知对规划编制进度的要求极为苛刻:2010年12月底前完成阶段性方案沟通;2011年1月底前完成规划方案的征集、专家论证、省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审定;2月底前由入选方案编制单位根据各方意见编制完成成果,报省政府审批。

  2011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首都经济圈”概念在争议中出炉,而河北省提出的“环首都经济圈”,对“首都经济圈”毫无僭越,几乎是无缝对接,而且还加上了“绿色”二字,变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这是一张“生态牌”,它让很多人以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就是首都人民的后花园。

  实际上,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区域发展规划,它围绕北京布局了一大批产业基地,包括三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三大新能源汽车基地、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六大新材料基地、九大新能源基地和九大生物工程基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