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时评:资本市场国际化需循序渐进

2011年11月21日 08:54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资本市场以1990年底沪深两家交易所建立为标志,至今不过20余年,但立市伊始,市场建设者就以国际化为追求目标,期望尽快追赶上华尔街等全球知名市场。在这20多年中,恰逢中国加入WTO,虽然开放资本市场在中国入世的框架协议中并不占有主要内容,但从此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树立了更明确的目标。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快速扩大,至今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一个大市场。也正是基于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上周预计,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仅股票市值就将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从而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增长极。

  现在人们回溯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通常是以1792年美国24位证券交易商在华尔街签下的一份“梧桐树协议”为起点,迄今走过了200多年的时间,美国市场才达成了今日的规模。而中国只用20余年的时间就超越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速度创造了全球市场的新纪录。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这个状况,我们应该如何看?坦率地说,市场管理层和普通投资者是存在分歧的。在市场管理者看来,这显示了20多年来的工作成就;但在投资者看来,再大的市场规模,如果不能让投资者赚钱,那这样的发展就是无意义的,甚至对投资者利益是有害的。这也是为何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后,投资者普遍期望他“多烧几把火”的原因。

  20多年来的中国资本市场,正是伴随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推进的。这种矛盾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国资本市场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追赶世界一流市场的目标,从而推动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尽管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投资者的实际承受能力,从而使市场行情出现了明显的“牛短熊长”特征,在最近两年全球市场都遭遇金融危机侵袭而低迷不堪的情况下,国内宏观经济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速,资本市场行情的表现却成为全球最差。市场规模的超负荷发展已使管理部门确立了足够的政绩,而投资者的损失却被认为无足轻重。

  在国际化目标的激励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与管理习惯以华尔街为师。比如,美国市场是一个向全球企业开放的市场,但这是以美元可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的世界通用货币为前提条件的。而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却忽视这个先决条件,在人民币国际化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市场管理者就经常在公开场合放出即将推出国际板的口风,全然不顾它对市场的干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