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运输麻烦利润微薄 “破烂王”集体拒收啤酒瓶

2011年12月14日 11:28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运输麻烦利润微薄“破烂王”集体拒收啤酒瓶
  ▲因无人收购,市民只好将酒瓶扔到了垃圾箱里。
  ▲回收站的工作人员要将酒瓶打包,以减少占用的空间。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夏天还两毛钱一个的啤酒瓶,现在怎么没人愿意收了呢?”临近年关,不少市民开始清理家中的杂物。不过,他们在卖废品时却发现,“破烂王”几乎啥都收,唯独啤酒瓶都不愿收了。记者调查发现,空酒瓶太占地方、利润微薄、运输麻烦,让挑剔的“破烂王”有钱也不愿意赚。

  市民: 啤酒瓶扔进垃圾箱

  13日早上,胜利油田疗养院居民区的一个垃圾箱里,横七竖八躺着十多个空啤酒瓶。夏天的时候,这些空酒瓶如果论个卖,每个能卖到两毛钱,可现在为什么被人丢弃了呢?

  小区内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现在收废品的都嫌麻烦,已经不要啤酒瓶了。“在家里放着太占地方,只好扔到垃圾箱里面了。”

  住在这个小区的王先生对此也很苦恼。从今年夏天开始,他在附近的海滨小区和金沟寨小区陆陆续续买回很多啤酒,现在家中已经攒了300多个空酒瓶,空酒瓶几乎摞成了一面玻璃墙。年底快到了,他本想找收废品的一下子拉走,没想到问了好几个破烂王,人家都不愿意要。“当初买啤酒的时候,商店说每个空瓶按两毛钱回收,现在是一毛钱了。收废品的不收,拉到商店又不值,实在不行我也得当垃圾倒了。”

  记者在海滨小区、金沟寨小区走访了5家商店,每个商店都说只回收自家卖出的啤酒瓶。对于不同的酒瓶,每个商店回收的价位也不一样,低的5分钱一个,高的也有两毛钱的。金沟寨小区一位商店店主告诉记者:“一箱酒一共12瓶,一箱酒瓶也就是6毛钱,放在这里占我的空间不说,还碍事,还不如不收。”

  回收站: 利润太低不值得收

  针对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芝罘区3家小型废品收购站。结果,两家答复不收啤酒瓶,另一家虽然说收,但是要按照碎玻璃的价格回收,每斤6分钱。只有莱山区一家大型废品收购站收,但他们需要挑选酒瓶。

  在碧海大厦后面的一家废品收购站内,摆有成堆的废铁、废旧报纸和纸箱,唯独不见空酒瓶。老板王玉富告诉记者,他已经有半年不收啤酒瓶了。“啤酒瓶现在只能当碎玻璃卖,一斤才卖五六分钱,赚不着钱。”王玉富说,酒瓶占据的空间大,运输也不方便,所以同行几乎没有收购酒瓶的了。

  文化路废品收购站的老板神秀强也有同样的体会。虽然他没有明确告诉记者不收啤酒瓶,但他一口气说出了“麻烦、费事、不赚钱”几个词。

  红旗东路上的一家大型废品收购站是按照啤酒瓶的年份定价的,2010年以及以后生产的酒瓶每个1毛钱,2010年以前的全都视为碎玻璃,8分钱一斤收购。“你看看酒瓶的底部写着B2010或者B2011,这是国家规定使用的酒瓶,超过这个年限的就当碎玻璃收。”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不仅废品回收站大都不愿收酒瓶,收废品的小贩更不愿收。

  在华茂街,记者遇到了收废品的廖女士。她说,主要是因为啤酒瓶没有利润,大家才不愿意干。“你算算就明白了,我的脚蹬三轮车拉100斤酒瓶的话,只能卖6块钱,我只能赚两三块钱。要是拉100斤废纸箱的话,我能卖45块钱,赚十来块钱呢。”

  在红旗东路一带收废品的老张还道出了另一个原因,他说:“酒瓶特别容易碎,我按个收的话,每个挣3分钱。拉上一车一旦碎掉几个,基本上就白干了。”

  啤酒厂家: 仍在有条件回收

  细心的市民还发现,现在的啤酒瓶容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早些年那种“水桶腰”啤酒在市面上已经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多是500毫升和600毫升的酒瓶。有些市民猜测,是不是啤酒厂要更换新包装,不愿再回收酒瓶了?

  记者电话咨询了一家酒厂的销售人员,他说,酒厂并没有停止回收啤酒瓶。只是厂家不直接回收,主要由零售店代收,大型酒店则由供货商在送货时负责回收,回收的价格是1毛钱到2毛钱一个。另外,根据市场行情,酒瓶的回收价格也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啤酒瓶也有一定的使用期限,一些早期的酒瓶,厂家是不回收的”。

  1996年,国家出台了《啤酒瓶GB4544-1996强制性标准》,要求啤酒生产厂家必须使用B型防爆酒瓶。该标准建议,“B”瓶的回收使用期限为两年,这就是啤酒瓶的“保质期”。

  红旗东路废品收购站的一位杨姓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开始,废品价格都有所回落。不仅啤酒瓶降价了,废报纸也从每斤9毛钱降到7毛钱,纸箱从每斤5毛钱降到4毛钱……在这种情况下,破烂王们都开始有意识地减少收购低利润的废品。另外,由于利润越来越薄,很多破烂王现在都开始转行去打零工了。破烂王之间的竞争减少了,大家也就开始对破烂“挑三拣四”了。

  文/片记者李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